民間器物盡可能地節(jié)約材料,盡可能地節(jié)省制作時間,以簡約明快、樸實無華的面貌,本真而簡樸的氣質,體現了原始的人本思想。由于沒有刻意地造作,成為民間美術特有的個性。
民間器物從實用功能開始,追求天然質地和顏色,自然本真,脫胎于對美的原始追求,民間藝術的美是美術的本源。
一
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存中,看到了干欄式建筑的榫卯結構;從保存完整的唐代千佛寺、應縣木塔等唐宋木結構建筑中可以看到,木結構建筑的氣度更是宏大壯觀;從存世豐富的明清建筑和明清木家具中,可以領略木結構技藝的風釆,榫卯結構的科學。
七千年了,木材手工的文明,突然在這幾十年,你我生活的年代,我們大面積地停止了木材用手工的創(chuàng)造。短短幾十年,我們還沒有用心關注,還沒有靜下心來思考,木材的手工造物幾千年的習慣消然衰落在我們手里。手工時代,就這么幾十年,居然在我們活著的年代,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劃上基本停止的符號。
稍微年長的人們,生在木結構房屋里,前半生使用的是純手工的原生態(tài)的生活用品,而后半生卻已經在機械制造的生活用品中度過,將在水泥鋼筋的居室里離去。
我們的祖先在手工創(chuàng)造中積累了無法估計的文明成果,從造物的創(chuàng)意,手工的技藝,美物的追求,手工創(chuàng)造幾乎是生產勞動,生活休閑的全部。這些造物不僅僅使用功能合理,器形的美好,還有承載著美好愿望的裝飾,以及精神靈魂的依托。
二
即使是勞動和生產的器具,也不例外。遠古人的勞動工具石器,雖然在當時磨制不易,但石斧形狀飽滿,線條富有彈性;千百年使用的鐮刀,彎彎如月,既是功能的需要,又有自然美;漢代就成熟的農耕器具,如選吹谷麥的風車,鼓腹,四腿如牛,極具有雕塑感;龍骨水車雖是為了提高水位,達到澆灌農作物的車水器,形狀如龍,車鏈轉動時水斗帶高水位,如蛟龍出水,像是專門為行為藝術設計的藝術道具;犁地耕田的犁,三角的犁鐵上一條優(yōu)美的S線條直通手把,這條S線條的木料在功能上有力度,視覺上簡約流暢。
生活中的用具主要是灶鍋具、桌椅凳、床柜箱、桶籃缸等日常應用器物,是存放在生活空間中的,日日相見,天天使用,既要滿足生活功能的需求,又充分考慮視覺上的順眼。
傳統(tǒng)的生活用具由陶工、木作、桶匠、竹作、銅匠等專業(yè)技師創(chuàng)制,匠作門類分工明確,即使是木料加工,也分成造船的大木打船師,建屋梁架的大木作,室內裝修和做家具的小木作,箍桶的圓木作,木雕刻的雕花匠,做車輪子的車輪師,做犁的犁匠作等。這些不同的匠種有不同的制作工具、不同技藝和巧門,師出有門,互不相通。工匠為了承接更多的工作,做出更美好的器物,在競爭中進步,不斷地探索工藝流程,努力改進式樣以提高技藝,達到能被東家認可,社會贊譽,承接更多工作,養(yǎng)家糊口。
民間器具多數由專業(yè)匠人創(chuàng)制,也會由從事農耕生產的農人參與加工,農閑時,農人多數會制作草鞋,雞籠豬舍也會加工修理,自用的小板凳也自己動手制作,但他們沒有專業(yè)經過三年學徒,三年跟作的實踐經驗,也沒有專門的工具,做的東西必是粗糙,由非專業(yè)的人制作的器具人們習慣叫蠻工。
民間器具的制作始終按照當地自然物產資源而加工,有木材則盡量用木材,有毛竹盡量用毛竹,一個小容器或拼木為桶,或以竹編為簍,或以藤盤為筐,或以陶制為缸。即使同樣功能的喂雞的俗名叫氣死狗的食具,就有木材、竹子、陶土等不同材質制作。南方夏日穿的拖鞋,也有竹、木、蒲草等不同材質,以及不同的制作形式、不同的結構。都是就地取材,就近方便。也正是因為民間器物在不同地域的不同物產,由不同的人創(chuàng)意和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