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玲玲 徐紅燕
今年夏天,西店團堧榮獲浙江書法村稱號
老年人茶余飯后干什么?練書法。中年人忙完農(nóng)活兒干什么?練書法。孩子們做完作業(yè)干什么?練書法。這是西店鎮(zhèn)團堧村村民的真實生活。
在團堧這個普通的村莊里,家家戶戶翰墨飄香。從老人到小孩,眾多村民愛好書法并能把字寫得像模像樣,從中培養(yǎng)出了浙江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1人、浙江省花鳥畫協(xié)會會員2人,寧波市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4人,寧海縣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9人,彰顯了一群農(nóng)民書法家的風采。在今年榮膺我縣首個“浙江書法村”的美譽后,團堧的老老少少正通過手中之筆,“寫”出一個文化味的新農(nóng)村。
農(nóng)村跳動文化“脈搏”
走進團堧這個海邊的村莊,空氣里似乎飄散著一股淡淡的墨香。隨便走進幾戶人家,房間里大都掛有書畫,作者亦是房屋的主人。正在感嘆時,村黨支部書記戴甩聰趕了過來,“我們村老人、小孩兒,差不多人人能寫毛筆字,家家戶戶屋子里都掛滿了字畫。”
戴甩聰介紹說,團堧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就連村名都取得很有學問。團堧原稱“堧里”,因此地“枕山面海,其地團聚”而得名。這個因海而名的村莊,在重工興商的西店,卻學習書法蔚然成風,書法創(chuàng)作碩果累累,成為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回瀾書畫社定期舉辦作品展
提起書法,全村男女老少都會說到戴而煥這個帶頭人。55歲的他是西店鎮(zhèn)書畫工作者協(xié)會副主席,也是回瀾書畫社社長。“我自幼喜好書法,小時候由于家境貧寒,沒有受過系統(tǒng)、良好的基礎(chǔ)教育,所以學起來比別人更費力。”戴而煥說,對他而言,學習書法必須倍加努力,為此沒少下苦功夫。光是一篇王羲之的《蘭亭序》,他就臨摹了不下3000遍。當問及為何會如此酷愛書法,戴而煥笑著說:“別人都去打麻將,而我不會打麻將,總要找一樣業(yè)余愛好。”
在戴而煥的積極倡導及大力資助下,2009年12月,團堧村組織民間業(yè)余書畫愛好者成立回瀾書畫社。戴而煥學寫書法的事也漸漸影響了不少村民,當?shù)赜行┧綘I企業(yè)主紛紛仿效他開始學寫書法。在戴而煥的鼓勵與引導下,這些往昔埋頭掙錢的“大老粗”也耐著性子,天天對帖臨描。
一個帶動一個,一戶帶動一戶,學書寫字漸漸成了村里男女老少的共同愛好。在近3500人口的團堧,能寫一手好字的村民有近千人之多。老年人茶余飯后,中年人忙完農(nóng)活,孩子們做完作業(yè),總會很自然地擺上筆墨紙硯練習書法。“我家小孫子連筷子還不會用的時候,就已經(jīng)能把筆握得有模有樣了。”戴而煥說,他的孫子不滿3周歲就會寫“大、天”等簡單的字了。
“前面是我們村的書法展廳,我?guī)銈內(nèi)タ纯?hellip;…”團堧村委會主任戴冠軍說,在西店鎮(zhèn)成人學校內(nèi)設(shè)有回瀾書畫室,是團堧書畫愛好者們的根據(jù)地。如今,在團堧村,從村“兩委”干部到田間地頭勞作的農(nóng)民,閑暇時間都會到書畫室里寫上幾張紙。“這些都是我們村村民自己寫的,因出自各家之手,風格也各不相同。”戴冠軍如數(shù)家珍,讓人對這個小村又添了幾分敬佩。記者看到,在近60平方米的回瀾書畫室里,掛滿了村民的書法作品,隸書、草書、小篆等各種書體應(yīng)有盡有。
正說著,有村民進來揮毫潑墨。“我們練習書畫算不上專業(yè),圖個自娛自樂陶冶情操嘛。”一村民鋪開宣紙樂呵呵地說。不大一會兒,地上堆滿了他的杰作,有的含蓄雋永,有的蒼勁有力,書畫室不時傳出一陣陣爽朗、憨厚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