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在岔路鎮(zhèn)白溪村不遠處的溪灘上,挖掘機發(fā)出陣陣轟鳴,賣力地搬弄著偌大的石頭。原來,這是在進行白溪流域治理。“去年項目就開工了,經(jīng)過河道治理、景觀綠化后,這里將是另一條徐霞客大道。”該村黨支部書記王志強說。
白溪村地處寧海西南一隅,位于浙東大峽谷入口,白溪水庫壩下,由白溪、大婁和江家三個自然村組成。這個村子在山水之間、綠色叢中,坐擁得天獨厚的綠色資源,正如該村的《王氏宗譜》所記載:“萬壑千山共倒傾,練白還多瀑布形。”然而,在過去,這個相對閉塞的村子卻較為落后,直到十幾年前,這里才慢慢發(fā)生了變化,特別是隨著近年來新農(nóng)村建設步伐的加快,這個舊村莊才煥發(fā)了“新顏”。
站在橋頭,可見流水潺潺,清澈的白溪似一條玉龍,讓整個村子充滿了靈氣;在村里行走,干凈整潔的道路,粉刷一新的墻面,處處彌漫著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氣息。在舊村改造中,因村大會堂及前面地帶,房屋老舊,很多房屋年久失修,已成危房,特別在臺風季節(jié)及汛期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于是,該村利用村莊整治提升的機會進行拆除改造,將中心地帶建成村民文化廣場,并對其他危舊房進行拆除,整合土地資源,合理規(guī)劃新住宅基地,節(jié)約使用土地。
“正在裝修呢!來,我先帶你看看。”來到村民王成鮮的新家,他立即帶記者走進一個個房間介紹起來。舊房、危房拆除后,村子新建了一幢安置房,共有10套,每套148平方米,像王成鮮這樣無力建房的困難拆遷戶,只要拿出10萬元就能住進這個三室一廳的套房。“我打算簡單裝修下,讓一家三口早點住進來。”王成鮮在老房子里住了55年,一說起現(xiàn)在的新房,就難掩心中的喜悅。
村子美了,生活好了,村民更加注重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危房舊址上新建的村民文化廣場是大家開展文化、休閑活動的好場所,這里設置有勵志廊、村史廊、能人榜,可以一窺村子歷史沿革,也可以坐到亭子里,和老人們聊聊村子近年來的變化。而一旁的文化禮堂則是村民們的精神家園。在這里,村民自導自演、自娛自樂,一連舉辦了好幾屆“村晚”,小品、秧歌、獨唱、太極等節(jié)目樣樣精彩。白溪村與兆岸村、天河村還有舉辦籃球賽的傳統(tǒng),幾個村莊以球會友,一起交流,共謀發(fā)展。
山溝溝里也能奏出幸福樂章。“蛻變”后的白溪村是鄉(xiāng)風文明示范村、省級旅游特色村,相信不久的將來,這個美麗鄉(xiāng)村將建設得越來越好! (記者周韻健通訊員何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