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銀寧通訊員趙士超
深甽不惟地靈,更稱人杰,文多忠耿之士,宋有山澤遺才胡三省,傾畢生精力廣注《資治通鑒》;明有張岵公,盡忠自溺清潭斗巖潭。武多壯烈之夫,率眾起義,反帝斗士王錫桐;女中豪杰,抗教救夫陳茂英,無不體現(xiàn)重氣節(jié)、慎操守之道義古風。
為了讓道德風尚得到傳承弘揚,讓“忠節(jié)仁義”更加深入人心,今年深甽鎮(zhèn)首次開展“深甽好人”評選活動,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崇德向善、知禮尚義的先進典型。通過廣泛推薦、集中評審、各村公示,從中評選出了9位“深甽好人”,并在“十月半”民俗文化節(jié)上進行了隆重表彰。這些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孝老愛親、敬業(yè)奉獻的典型極大地豐富了“忠節(jié)仁義”的內(nèi)涵,與寧海精神互融互動,形成了蓬勃而強大的正能量。
今天,正是這種力量讓我們凝聚在一起,一同唱響道德文明的動人旋律。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近9位首屆“深甽好人”,感受他們給我們帶來的感動和榜樣。
大洋村村民俞妙娟:
當困難來臨時,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當厄運降臨時,她不輕言放棄。重在承諾,貴在堅守。
俞妙娟丈夫患有風癱疾病,半身殘疾,常年臥病在床。多年來,俞妙娟盡管自身也患有慢性疾病,需要時常吃藥,仍然不辭辛勞,盡心盡力照顧家庭。她在照顧丈夫的同時,在住所旁開了一家小店,用小店的微薄所得貼補家用。無論情況多么困難,俞妙娟始終勤勤懇懇,保持樂觀,成為了家里的頂梁柱?梢哉f,她用愛撐起幾經(jīng)風雨的家,用普通而又樸實的信念,譜寫著為人妻之至純至美的樂章。
龍宮村幼兒園教師陳菊萍:
陳菊萍是龍宮村幼兒園教師,從教二十多年來,一直愛園敬業(yè),對學童關(guān)懷備至、體貼入微,既當老師又當阿姨,勤學苦練,責任心強,資質(zhì)良好,教學規(guī)范,二十多年來無一事故,無一投訴,贏得學生敬愛,家長稱贊。
在園內(nèi),陳菊萍對待學生一視同仁,經(jīng)常把自家的日用品提供給幼兒園使用,有水果點心之類的也拿來與學生分享,只要幼兒園需要的,自己貼得起的都自己貼,從不向上級伸手,一心撲在幼教事業(yè)上,拒絕收受禮物,從不為私事放假、休園。
在園外,她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活動,如腰鼓隊、健身舞蹈隊、鄉(xiāng)村美食節(jié)等,經(jīng)常為各項活動提供服務,如燒茶供水、播放音樂、提供影像等,既當熱心人又是組織者,長期為村委會志愿服務,如布置會議現(xiàn)場、招待客人、清理院舍、打掃廁所等,還擔任村民代表,虛心聽取群眾意見,積極配合領(lǐng)導工作,為村里的各項事業(yè)獻計獻策,無私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清潭村文化管理員張丁如:
清潭村,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是寧波市首批十大文化名村之一,2013年8月,被評為全國傳統(tǒng)古村落。張丁如則是清潭村的歷史文化管理員,他一生熱愛清潭的歷史文化,收集了很多關(guān)于清潭村的歷史文獻和資料,并撰寫成書冊,共介紹了48處清潭村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約計50000字,其中包括雙枝廟、紫金巖塔、飛鳳祠等。
張丁如一生熱愛歷史文化,自從深甽衛(wèi)生院退休后,就當起了村里的義務文化管理員、宣傳員,籌集資金保護古跡,推廣宣傳創(chuàng)評古村,收集文獻撰寫成冊,發(fā)掘培養(yǎng)有志青年,用好學、厚德、博愛深深感動了周圍的人。即便現(xiàn)在已經(jīng)八十多歲,耳朵聽不大見了,眼睛也看不大清楚了,但平時在家里還是會堅持寫些宣傳清潭村歷史文化的稿子向一些媒體投稿,希望可以將清潭村的歷史文化宣傳開去;甚至有時還會邀一些媒體記者過來拍照,每每總是不厭其煩地向別人介紹有關(guān)清潭村每一個地方的細節(jié)和傳說故事,就像是在介紹自己的孩子一樣,臉上洋溢著驕傲。
雙坑村編外村干部周志敏:
創(chuàng)業(yè)于他鄉(xiāng),回饋于家鄉(xiāng)。7年來,他堅持每月資助全村老人每人200元,累計捐款超過40萬元,這就是深甽鎮(zhèn)烏糯坑村人回饋故里的方式。
2007年某天,在外創(chuàng)業(yè)的村民周志剛致電村干部,說想拿點錢給老人們用。得知超過70周歲的老人有15人,便即刻將3000元錢打到賬戶中。原以為是心血來潮,哪知他竟每月堅持捐款。2010年,同村的周校軍和周志敏也加入其中,并將老人年齡按男女分別降到60歲和55歲。
除捐助老人,這三人還不忘給困難人家送去物品錢財,為村出資修路。村干部說:“他們算不上大老板,卻為村里做了許多好事,實在難得。”三人不愿接受采訪,周校軍母親卻道出他們的心聲:“這是一片生養(yǎng)他們的土地,他們這么做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