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時期,一種新興的戲曲形式開始在寧海興起。這種戲曲形式有別于以往溫柔婉約的傳統(tǒng)戲曲形式,顯得粗獷、鬧猛,很受當?shù)匕傩盏臍g迎。這種戲曲形式,后來被叫做“亂彈”。
相對于別的戲曲名稱,“亂彈”這個稱呼有些怪異,據(jù)說,它來自于乾隆的一次南巡。1791年,乾隆南巡時,兩淮鹽商調集了全國100多個地方劇種在揚州接駕。地方官員為了便于上奏,將各地劇種分為“雅”、“花”兩部,“雅”單指昆腔,“花”即雜,雜即亂,故統(tǒng)稱為亂彈。這個說法在清代李斗的《揚州畫舫錄》有所記載,實際上便是有目的地將有嚴格規(guī)范的昆曲和眾多戲曲區(qū)分開來。
寧海原屬于臺州府,因此寧海的亂彈也是沿襲了臺州亂彈。不同的是,在寧海亂彈中戲曲運用的對白和唱詞,都以寧海本地方言俚語來演唱。這些演唱充滿民語鄉(xiāng)韻,通俗易懂,地方特色鮮明,可以說,這是專門屬于寧海人的一種戲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