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即
在寧波地區(qū),有一種很有意思的民間表演形式,叫走書。走書藝人在樂器的伴奏下,連說帶演,很是有趣,據(jù)說早年間,甬劇的原型便來自走書。
據(jù)資料記載,走書原稱“蓮花文書”,也叫犁鏵文書,1956年定名為走書。走書的前身約起源于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一直流行于寧波及舟山群島一帶,特別是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在當?shù)厥⑿幸粫r。
走書的唱詞用當?shù)胤窖,有說有唱,說唱并重,輔以形體動作,表演極具生活氣息,在鄉(xiāng)村深受歡迎,有“文書唱華堂,走書唱農(nóng)莊”的說法。走書常用的基本曲調有四平調、馬頭調、賦調等。四弦胡琴是主奏樂器,也有琵琶、打琴等樂器。伴奏者有時為主唱者幫腔、隨唱和對白,是具有獨特風格的曲藝走唱形式。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寧波走書已遍及鄞州、奉化、江東諸縣區(qū),其影響東涉舟山,南至臺州,呈現(xiàn)了“南詞唱華堂”、“走書下農(nóng)莊”、“鄉(xiāng)鄉(xiāng)走書聲”的鼎盛氣象。2008年初,寧波走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走書這種表演形式,傳入寧海后,也是盛極一時,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快,它便走下了歷史舞臺,成為了人們對過去文化生活的一種記憶。
童富鐸舉手投足間仍有走書人的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