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古道經過的水田里,一位老人在田間勞作。
孩子在寧海海灣玩耍。夜晚,這里會被回潮的海水淹沒。
徐霞客古道上的村落。
一位老人在海邊撿拾海苔晾曬,曬干的海苔價格可以買到50元一斤。一天進賬大約有500元。
城市里的步道。周末休息日,市民在步道上健身。
寧海是一座小城,四周環(huán)山,東臨大海。作為方孝孺、潘天壽和柔石的故鄉(xiāng),帶著浙東山地特有的氣息,硬朗爽利如許家山石頭村,精致厚重如前童古鎮(zhèn)。
寧海也是一座偉大的城市。400年前(1613年)的5月19日,江陰人徐霞客自奉化循山麓而來,出寧海西門,出游天臺山,于是有了那部偉大游記的開篇。5月(農歷三月)的浙東,已過了多雨的清明、谷雨季節(jié),正好卸去冬服,宜于騎馬輕裝上路。
這是一次對天臺山偉大傳統(tǒng)的接續(xù)。徐霞客自寧海出游,涉溪攀巖,時有僧人相伴,常常止宿廟宇。十九年后,徐霞客再回寧海,沿途稽考江源,一路向西向南,直到云貴,終于完成了少年時期即立下的“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宏愿。
“云散日朗,人意天光,俱有喜態(tài)。”寥寥數(shù)筆,盡得其神。然而,在今日的寧海,除去他曾經止宿的梁皇驛、岔路口之外,準確指認徐霞客留下的行跡已不容易。西大街外,只留下西門環(huán)島地名,舊西門早已不在;西門內那座“徐霞客記游始發(fā)地”石碑,人們更容易聯(lián)想到與此一路之隔的柔石故居。
柔石故居外,跨南大溪,舊有石橋,今沿溪辟為“徐霞客大道”,沿街有“徐霞客客棧”和賣“霞客餅”的小店,新修的西門是每年5月19日寧海舉行徐霞客開游節(jié)的地點。當然,這些與真正的霞客行跡無關。
不過,出寧海新西門,與公路隔溪相望或相交而過的山腳或谷地間,仍有或隱或現(xiàn)的卵石古道,新發(fā)的綠草透出卵石縫隙。古道邊的水田里,有耕作的鄉(xiāng)民;四周“泉聲山色,往復創(chuàng)變”,與四百年前并無二致。
徐霞客步行的傳統(tǒng)在這條古道上也得到了延續(xù)。遍布全縣的1000公里國家級登山步道將全縣的山岳緊密系連在一起,并融入寧海人的日常生活。而這,或許才是一座城市對一位偉大旅行者最恰當?shù)亩Y敬。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耿繼秋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