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克宗古城街市環(huán)山而建,古城內的舊房子已經比較難看到,都是在原址翻修或者新建的,寬敞明亮,依然是典型的藏式土掌房為主,還有一些木楞房。城內分金龍、倉房、北門三街,有33個巷子。用粗拙的條石鋪成的道路,很有年代感。古城中心有四方街,無論從哪條街走,都能轉到四方街。
我此行落腳在一位朋友家里,朋友的阿媽是納西族,阿爸是藏族。在這個小小的古城里,除了藏族和納西族,還有傈僳族、普米族、白族、漢族等總共有23個少數(shù)民族。這里的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生活習俗,獨克宗古城其實就是一個多民族生活實景博物館。當然想要了解到其中的細節(jié)或者比較絢麗的一面,需要趕上好機會,比如誰家要蓋房子、娶媳婦、娃考上大學等等重要事件,都會有繽紛的活動,其中最缺少不了的就是筵席。拿起房子來說,有的人家要一連三天流水席大宴賓客。

各民族兄弟姐妹共飲一井水,千百年來,各自保持著本民族的信仰與生活習俗,圍繞著大龜山,和和睦睦地把生活講故事,又把故事過成生活,而今被四面八方的游客們品讀、欣賞著。
大龜山腳下的這口井,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傳說是仙女留下的,獨克宗人對她格外珍愛,把井水比作母親的乳汁。
正在打酥油茶的阿媽說,阿爸一輩子就喜歡用古城的井水燒茶。聽阿媽講,以前取水都是用背的,女人們用皮帶把木桶勒在背上,再把皮帶拉緊,握在胸前,三五結伴,早上晚上,一起去背水。水桶里放個水舀子,是用樺樹皮折成的,飄浮在水面上,走起路來水不容易晃出來,F(xiàn)在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這場景便很少見到了。阿媽說,只是每到大年三十夜里,家家戶戶都要取井水,因為井里有福緣,而且只有那些有福氣的人才能把福緣結回家。今天的老井已經修繕成一個漂亮的水池,游客們喜歡在這里拍攝到此一游的紀念照,水池邊還有供游客品嘗井水的碗或者水舀子。

阿爸家鄉(xiāng)下的親戚每年春節(jié)前都要殺年豬,這天下午才送來一些琵琶肉和香腸,阿媽把他們同去年的琵琶肉一起掛在火塘邊的房梁上。琵琶肉是這一帶藏族和納西族家庭精致加工的美食,是將整條去掉內臟和骺骨的豬放入花椒、草果、沙鹽等佐料后縫合,壓上石板腌制而成的,不僅味道鮮美,還可以存放四、五年不變質。
阿媽家仍然保持著傳統(tǒng)的藏式早餐,以糌粑為主,再配上酥油茶。中餐吃藏包子,烤琵琶肉。晚餐要隆重些,有牦牛肉干巴,有用干菜、蔬菜、馬鈴薯、豆腐和各種野生菌煮的藏式火鍋。阿爸還取出家釀的青稞酒。
餐后,阿爸和阿媽帶我去四方街跳鍋莊,四方街是古城人民休閑、娛樂、集會的小廣場,也是早年易貨交易的場地。今天的四方街周圍都是高大的藏房,街上白天有燒烤攤和工藝品攤,為游客提供一些旅游服務,晚上攤子統(tǒng)統(tǒng)撤掉,廣場中間點起篝火,古城的居民們和游客們一起,和著好聽的音樂,跳起古樸的中甸鍋莊和歡快的德欽弦子。這一天,剛好有一群散了喜宴的盛裝年輕人聚了來,分外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