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宇峰
家鄉(xiāng)嶺峧,名如其形,山高嶺峻,風光秀美,生態(tài)清凈,儼然世外桃源。眾多的山嶺中,又以隔倉嶺印象最為深刻。隔倉嶺,橫亙于東倉和西倉之間,舊時是交通要塞,現(xiàn)今才日趨冷落。
沿著充滿滄桑感的石階拾級而上,便可見山道蜿蜒山間,兩側樹木森森,沿途山谷清幽,山澗流水潺潺,別有一番古道的風韻。邊走邊看沿途風景,約不到半個小時,即可至山嶺高處,舉目遠眺,遠處東倉的村落悠然可見。
隔倉嶺對我來說是熟悉的。我孩提時就經常聽父親講這樣的勵志故事:大伯六歲那年,時值抗戰(zhàn),爺爺為了讓他接受教育,送他去賴家私塾讀書。那時大伯尚是幼兒,每天翻山越嶺,行走于隔倉嶺的羊腸小道,不僅要承受體力之累,而且要承受思家之苦。于是讀了一段時間,便有了不想去讀書的念頭。爺爺知道后,就用土銃對著他,跟在后面逼他去讀書,大伯邊哭邊走,并且在這古道一走就是三年。現(xiàn)今看來,爺爺?shù)慕逃绞胶唵斡执直,但他對教育的重視卻是那樣難得。畢竟,在那個年代,很多同齡人都是早早在干農活,去讀書,就意味著家里要少一個勞動力。我們家讀書的種子就此埋下,后來,大伯也成了村里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人。
隔倉嶺對我來說也是充滿了回憶的地方。小時候,每年正月,我們都要走一趟隔倉嶺,去山的那邊姑媽家拜年。走山路的很多細節(jié)已經模糊,但是,每當帶著疲憊的身軀走到姑媽家,她總是會熱情地給我們削好甘蔗,從嘴里甜到心里的那一刻,至今還記憶猶新。當然,我們也會在姑媽家住上幾夜,然后繼續(xù)翻越隔倉嶺回家。讀大學后,我又在山的那邊遇上了至今最好的朋友和老師,可以說是續(xù)緣隔倉嶺了。
新世紀以來,隨著交通工具的漸漸普及,走隔倉嶺的人越來越少了,只是附近有農事的人才會到那邊走走,古道就此沉寂。近年來,隨著戶外運動的興起,每逢周末,偶爾會有人徜徉于山色之中,隔倉嶺也漸漸有了些人氣。五年前的深秋,我走了一趟隔倉嶺,還若有所“詩”,留下碎片文字:群巒懷抱隔倉嶺,曲徑通幽草木深。楓葉飄紅秋意濃,滿樹茶綠卻顯春。路人躑躅宿鳥驚,落葉翩躚識秋風。才憶十里鄉(xiāng)情路,青山應記少年行。
今又重走隔倉嶺,一樣的山路,不一樣的心情。隔倉嶺終究會與我漸行漸遠,但在我的心中,卻從未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