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fēng)笛
家鄉(xiāng)的冬天特冷,但和寒冷相伴的,記憶中總有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或湯,那個畫面好像黑白電影中一個慢鏡頭,泛著溫潤的光。走在冬日的街頭,不知看到什么,就會觸動記憶中的那個開關(guān),陳年過往就會嘩啦啦地涌出來。有些溫暖、又帶著點心酸。
那時候,也不過是一菜一粥或是一碗沒有菜色的面,根本沒條件講究營養(yǎng)搭配,但一定都是熱熱乎乎端上桌。如果哪天做了米飯,母親一定會做個湯,連吃帶喝,整天人都是暖和的。
我是個對吃有要求又沒要求的人,有要求是對衛(wèi)生的要求,一定要清爽干凈;沒要求純因為不擅廚藝,只要有飯上桌,不需要我親自動手操作,就能隨遇而安。應(yīng)該感謝復(fù)合調(diào)味料的出現(xiàn),給我等不會下廚的懶人一種新的烹飪體驗:只要買來自己喜歡的食材,調(diào)味則交給標(biāo)準(zhǔn)化的預(yù)制料包,既保證了食材的衛(wèi)生健康,又可以兼顧口味。
火鍋調(diào)味品簡直是為冬日煙火量身定做的佳品,用最短的時間,就能準(zhǔn)備熱氣騰騰的一餐,并且還是讓五臟六腑都暖起來的“大餐”。豆皮、粉絲、土豆片、青菜、香菇、牛羊肉、甜玉米……瞬間的雜合,好似熱鬧的人生。光看著冒著熱氣的鍋和小子大快朵頤的架勢,就感覺整個冬天都暖了起來,關(guān)鍵可以讓我輕松扎進最日常的生活,不用手忙腳亂的日常。
同樣也要感謝冷凍半成品的出現(xiàn),讓我可以徹底解放了雙手。加工半成品,小子從不讓我參與,整個廚房都是他的主場和他營造的儀式感:手表、量杯是必備品,火候和水量的掌控都嚴(yán)格按著食用標(biāo)準(zhǔn),330毫升的水,肯定不會少一分或多一毫,將來肯定是個標(biāo)準(zhǔn)的理科男。
如果說正餐還能用復(fù)合調(diào)味料來解決,小子每天的夜宵則頗讓人傷透腦筋?粗^著“一天8節(jié)7節(jié)考,還有1節(jié)練長跑”的緊張生活。這對他的體力、精力都是個考驗。身為初三家長的媽媽,當(dāng)然需要做好五星級的后勤服務(wù),除了一顆事無巨細、無微不至“關(guān)懷”孩子的心,也要一雙能變出花樣營養(yǎng)夜宵的手:既要滿足熱氣騰騰的要求,又不要太多的湯水。
那天和同事在外打牙祭,本著不浪費的原則,眾人讓我把沒吃完的烤鴨打包給小子當(dāng)夜宵。想當(dāng)年去北京,小子對全聚德的烤鴨都沒興趣,何況這只來自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烤鴨?誰料想,晚上我試著一問,人家竟然答應(yīng)得挺爽快:拿來嘗嘗吧!
我馬上把回爐的烤鴨端上桌,速度快得趕得上爭分奪秒了,就怕小子瞬間反悔。還好,本來干巴巴的烤鴨經(jīng)過回爐,也像被招回了魂,鴨皮滋滋地冒著油,在燈光下變得格外動人。在我忐忑不安地注視下,小子先聞了一下,來了句:看著還不錯的樣子。心稍安。入口后,仿佛知道我在急等著“顧客反饋”,很有情商地評價:很香!讓我一直懸著的心,瞬間哐當(dāng)放回了心臟。
等著他一句五星好評,我容易嗎?雖然這純屬我販賣的一頓煙火,但只要能讓小子暖了胃暖了心,滿足了老母親的最終目的,管他煙火出自哪里。
路過西子,曾無意中瞅見一間麻辣燙的小店。我對麻辣燙的狂熱階段在高中時期。吃多了食堂的清水煮白菜,我和好友周末就會去一中通往二中的十字路口,找一個麻辣燙的攤子。麻辣燙的攤子都是流動的小推車,大家三三兩兩,手拿幾個串,就站在街口,就著攤點升騰起的熱氣,一只手拿著串,一只手給舌頭扇風(fēng),吃得既幸福又滿足,也是寒窗生涯里最幸福的一刻。少年時,吃到喜歡的菜,滿滿的都是歡喜和滿足,現(xiàn)在則純粹為打發(fā)一日三餐,就像家鄉(xiāng)人常用的打招呼:吃了沒?吃了!至于具體吃了什么,沒人關(guān)心。
工作后,吃麻辣燙的機會越來越少,有次想純屬懷舊地買幾串,卻需要坐在店里很有儀式感地點單。我有點心虛地看著周圍年輕的吃客,沒敢給舌頭扇風(fēng),只能暗自“老淚縱橫”,再也吃不出少年時滿心歡喜的味道。心中暗想,下次,一定要帶小子來當(dāng)幌子,就可以理直氣壯地以陪吃的身份,很大聲地跟老板說:每樣都來幾串。
如果說冬日煙火的標(biāo)配有火鍋和麻辣燙,中年的我還想在這個標(biāo)配之外加一個圍爐夜話的煮茶。說來慚愧,茶也喝了不少,但對白茶、巖茶、普洱還是傻傻的不分,讓眾人哂笑:下次給她一杯白開水就好,白白浪費了這些好茶。
曾以為茶局是風(fēng)雅人士的專屬,那種高雅應(yīng)該是我等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漸漸地,身邊有不少人開始迷戀茶局,C最近還考出了高級茶藝師,讓友邦驚詫之余,頻頻光顧高級茶藝師的茶局。以前,一盞茶,可以一口悶,如今,也能細細品味,試著想優(yōu)雅、從容起來。
其實,茶是寧海這座城市很顯著的生活氣質(zhì)之一,以望海茶為代表的綠茶系列,是縈繞這座小城彌久的余香。有時,看身著漢裝的茶藝師表演泡綠茶的路演,盯著那綠芽在90攝氏度的沸水中慢慢舒展,竟也看出了那沉淀下去的空間叫作“品位”。
如今,白茶、巖茶、普洱等各類異軍茶的突起,不僅大大弱化了綠茶的勢頭,也撩撥起中年一代人的愛茶情結(jié),光看那精致的茶具登場,就很有儀式感。那天C使用的是綠青釉色的茶盞,淡雅柔和,專注且溫暖。
最美的茶時光,當(dāng)然就是一群好友坐在微涼的冬夜里慢悠悠地喝茶,聊著八卦與家常。有時是陳年往事,有時是身邊的人來人往,細細碎碎拼在一起,就是鮮活而又生動的煙火。這些煙火,既有人際紐帶中的溫情與互助,也有人到中年的領(lǐng)悟與治愈,融合在沸騰的茶水間,縷縷都是踏實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