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鐵策
寧海出西門六十里的桑洲,南靠桑洲嶺,北至岵岫嶺,東至沙柳,西至新昌。桑洲村南面,清溪穿過,風光秀麗。該處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輩出,是一塊虎踞龍盤的寶地。
中華游圣徐霞客在《游天臺山》篇記載:“壬申(1632年)三月十四日,自寧海發(fā)騎,四十五里宿岔路口。其東十五里為桑洲驛,乃臺郡道也,西南十里,松門嶺,為入天臺道。”此為桑洲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也為后人一睹桑洲留下了美好的想象空間。
桑洲自古通驛道。因地處溫州、臺州、明州(寧波)必經之路,宋時設桑洲驛。原在桑洲嶺頭,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國公湯和重建。明萬歷二十年(1593)桑洲驛移至桑洲上街頭,堂房(路廊)附近。隨著驛站的下移,明代桑洲集市就已興起,清代已是鼎盛時期。桑洲屆逢農歷五、十為市日,是寧海、三門、天臺、新昌四縣的商品集散重鎮(zhèn)。商賈云集,市場繁榮,車騎囤聚,門庭若市。自古設有行政鄉(xiāng)、驛站、公館、烽火臺,駐有官兵、差役人員,養(yǎng)有驛馬、開有作坊。多家水作店、咸貨店、肉店銷售農產品,多家客棧住歇過往官兵、小販商旅。
人來人往之間,做小工、跑運輸及泥水木匠挨挨擠擠,成為一時景況。桑洲也一度成為寧海西南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最具特色的就是這條桑洲老街:狹長清一色的卵石路,清一色的二層木結構店屋,清一色的能裝卸牌門的住宅……就在街中段,一間破損店鋪的墻弄中,走出多個入載史冊的革命前輩。
前不久,筆者與徐霞客研究會數(shù)位會員拜訪了原省政協(xié)主席王家揚哥哥王育和家。這是一個狹長的小院落,王育和唯一還健在的兒子王式祥,領我們觀看了許多珍貴的老照片。從介紹中得知,王育和與魯迅、柔石等辦左聯(lián),與范金鑣、俞岳等一起籌建寧海中學,帶領王家揚等人求學入黨,直至走上革命道路。抗日戰(zhàn)爭期間,動員王惜耶等青年去蘇北、四明山參加新四軍……王育和一生奔波為的是革命與育人,是寧海黨史上的革命先驅,值得我們好好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