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方景霞通訊員周國亮鄔淑娜
多年矛盾多方聯合巧化解,抓捕逃犯不顧誤婚期,年紀輕輕充當起父女“愛”的橋梁……這些事兒都發(fā)生在橋頭胡派出所。這個僅有9名在編民警的小小派出所,服務著轄區(qū)2萬余人,守護著59平方千米地域的平安。
橋頭胡街道位于寧海縣城區(qū)北部,東接臨港經濟開發(fā)區(qū),南鄰縣科技工業(yè)園區(qū),西連建設中的外商投資區(qū),省道梅丹線穿境而過。下轄1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共有工業(yè)企業(yè)240余家、賓館5家、網吧2家,現有常住人口22929人,流動人口3586人,街道治安狀況相對復雜,維穩(wěn)安保任務較重。
2014年,橋頭胡派出所有效接警數1047起,同比增長7.8%;刑事發(fā)案187起,同比下降4.1%,盜竊案件發(fā)案181起,同比下降18.8%。近兩年,該所先后獲得全縣協輔警管理先進單位、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全市基層所隊執(zhí)法示范單位等榮譽。
有限的警力、增加的接警數、下降的刑事案發(fā)率和盜竊案發(fā)率,這四個數字是怎么同時實現如此變化的?讓我們一起看看橋頭胡派出所那些事兒。
這里矛盾化解率高
多年糾紛成功化解
和諧是平安的基礎。為了及時有效地化解轄區(qū)內的矛盾,2013年7月,橋頭胡派出所向社會公開選聘了2名公道正派、資歷較深、素質較好、熟知相關法律知識的政法系統(tǒng)退休干部擔任專職人民調解員,實行崗位培訓和持證上崗制度,并落實內勤人員以及辦公場所。在街道黨工委的大力支持下,于2013年8月掛牌成立“橋頭胡街道人民調解室”、“老何說和橋頭胡街道工作室”。
2013年9月9日,調解室接手一起糾紛案,該案發(fā)案時間長達2年多,取證調查難度大,經過專職調解員50天的調解,糾紛得以順利解決。
事情還得從2011年6月20日說起。那天,橋頭胡街道鐵界吳自然村王某及王某兒媳金某想拆除由鄰居蘆某搭建在其家鋼棚頂上的“竹跳”,蘆某出來阻止,繼而雙方發(fā)生爭吵、扭打,均受到一定的傷害,王某共花醫(yī)療費7600元,蘆某花去藥費241元,金某花去醫(yī)藥費241元。同年7月14日,蘆某在自屋西側墻弄打圍墻,被金某推翻,事后計價約800元。同時,王某、金某在自家樓上搭建的鋼棚后檐緊靠蘆某前墻西窗,影響蘆某家采光。案件發(fā)生后,蘆某要求王某、金某處理好其前窗采光問題并要求金某賠償其被翻圍墻損失,要求王某賠償其額頭損傷醫(yī)藥費;王某要求蘆某賠償其醫(yī)藥費、誤工費、護理費等損失。
該案發(fā)生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多次調處未果。2013年9月,橋頭胡“老何說和”調解室接手這一糾紛案,調解員對該案全面跟蹤并主動上門服務,充當糾紛兩方的潤滑劑。從分析糾紛細節(jié)延伸到述說鄰里之情,然后落腳到依法處理,最后在村干部、派出所等多方見證下,順利于2013年10月30日調解結案,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并全部執(zhí)行完畢。
經過將近2年的運作,橋頭胡“老何說和”調解室取得了較為明顯的工作成效,先后受到縣、市等各級部門的表彰。如今,當地百姓有什么糾紛,都喜歡到“老何說和”專職人民調解室去討個公道,因為這里不僅處事公平,糾紛化解成功率還特別高。
今年以來,橋頭胡派出所在取得成績的基礎上,繼續(xù)強化警、調銜接“老何說和”矛盾糾紛調解機制,以“老何說和”為核心,建立健全聯席會議制度、培訓學習制度、矛盾糾紛排查報告制度、重大疑難案事件集體討論制度、回訪反饋制度等“五大機制”,進一步激活村級調解組織活力,促使“警調銜接”工作機制向村(居)延伸,形成大調解體系,努力把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