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善,應該是寧海人共同價值觀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禮之所存,人心向善。禮之無存,人心不古。向善中的“向”,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動力。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貫穿了對善的推崇。老子曰:“上善若水。”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老子最贊美水,他認為水德是最接近道的。水是怎樣的呢?水善利萬物,也就是水給萬物帶來益處。而不爭,爭就是爭利益。所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幫助別人而不要求回報,這是善的真諦。孟子曰:“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惫湃颂岢爸翗纺粜猩啤。與人為善、成人之美是中華民族的至高美德。“人有善愿,天必佑之”。關于向善的論說數(shù)不勝數(shù),這與它在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作用有關。
向善的力量是一種正能量,像太陽的光芒照亮了全社會。寧海歷史上最大的善人是陳長官,五代吳越王時的寧?h令。長官不是名,是百姓對他的尊稱。他以自己的生命,換來寧海百姓的稅賦減輕。至今的怡惠路、怡惠住宅小區(qū),都在紀念這位當年的善人。寧海城區(qū)的一善巷,據(jù)說也是清代雍正年間為了表彰善人王肇碁舉家之力煮粥賑災而命名的。寧海的善人代代相傳。今年6月20日上午11時許,桃源街道隔水洋村兩歲半女童琪琪從四樓墜下,幸運的是,樓下8名“快遞哥”同時伸手去接,她安然無恙?爝f哥的事跡被媒體(包括國外媒體)廣為報道和贊譽。在一代代善人激勵我們的人生扣動我們的心弦時,我們明白,身邊充滿了“向善”的力量。這一股力量是社會的主要力量,推動著我們不斷進步,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給歷史留下厚實的腳步。
向善的力量促使社會和諧。眾人向善,人與人之間更加親密團結。記得在上世紀70年代,我當縣農(nóng)機二廠的領導時,廠里有36對夫婦鬧離婚,我一一勸阻,耐心做好家庭和睦工作,不讓一個家庭離異。當時我秉承“寧拆十座廟,不毀一門親”,“勸和不勸離”的古訓。歷史時空已躍過四十個年華,回過頭來看看這36對夫婦,都已白頭偕老、兒孫滿堂,我十分欣慰,當年我做對了。寧海有一個“媽媽老師”張彩花,她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子女去愛。雙峰有一個扎根山村三十多年的醫(yī)生胡賢林,新婚之時將自己的婚床讓于一個患肝病的村民。最近還有寧海公交“堅強哥”王震,在飛來橫禍,生死瞬間,他忍痛停車疏導乘客轉移,因為救援及時,乘客們轉危為安。可以這樣說,這些善人,擊中了我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它讓我們知道,就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些品格高尚、值得信賴甚至生死相托的人。
我們可以安心將自己的孩子交托給張彩花這樣的老師,將旅途中的生命安全,交托給王震這樣的司機,將患病的親人交托給胡賢林這樣的醫(yī)生。有這樣一些向善之人存在,我們就會少些焦慮緊張,少些坎坷不測,多些寄托依靠,多些信任快樂,生活就能更美好一些。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彼恼f法與后來的《三字經(jīng)》中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一樣。也就是說,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孟子的話讓人產(chǎn)生對善的親近,對善的期盼,對善的作為。而向善,是我們每一個黨員干部,每一個企業(yè)家,每一個社會公民所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之一。
向善必須是自覺行為。古人說“從善如流”,我想“向善”也該“如流”。一個人有了向善的心,才能完善自己的人生。簡單地說:人行善,福為至,禍已遠;人行惡,禍未至,福已遠。臺灣學者傅佩榮先生說,一個人立志行仁,是從真誠覺悟了內(nèi)心向善力量開始,積極主動地要求自己去為善,這樣的善行是由內(nèi)而發(fā)的,不是為了任何外在的目的。如此,我們都要從自身做起,“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在我們身邊,不斷涌現(xiàn)的見義勇為者、義務獻血者、義務工作者,包括施善之人,他們都是出自于自愿。他們的心是快樂的,他們是幸福的。
向善者要有寬厚的胸懷。大凡從善者,自古以來都有寬厚的胸懷,且不說早在2500年以前《金剛經(jīng)》所說的:“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孽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孽,即為消滅。”意思是如果被人欺侮了,那是因為前世種下的罪孽本應墮入惡道的,結果這世上被人給輕視看賤了,也就抵銷了。佛教提倡能忍,能寬容人。在浮躁的年代,人們經(jīng)常聽到一些人對施善之人的非議:做秀,也有個別人無故捏造事實詆毀向善之人,這多少讓人有些心寒。但說人者顯然不足取,但向善之心不可無。再說,蒼蠅叫了,蒼鷹就不飛了?向善之人還需要一顆愛心、慈悲心,特別是富人對于窮人的施善得尊重被施之人的人格尊嚴。而且,向善是不分貧富的,富人用財物去布施,叫財施,而窮人雖沒有更多的財物去布施弱者,但可用自己的語言、行動讓弱者從精神上走出困境,這叫無畏施。只要我們一同努力,就一定能找到一個人心向善的出口!
向善者得關注人的心靈。今年,我為寧波《文學港》雜志社設立了一個“儲吉旺文學獎”。在以往我做得更多的是助醫(yī)助學助困,但在某種意義上“助文”比助醫(yī)助學助困更重要。前者是長久的,后者是局部的。正如魯迅先生當年在日本學醫(yī),當他發(fā)現(xiàn)當時的舊中國某些人比較愚昧時,毅然棄醫(yī)從文,用文學的筆,大聲呼吁,讓沉睡的東方雄獅蘇醒過來,F(xiàn)今我們的社會缺房子嗎?缺糧食嗎?缺醫(yī)療嗎?不像我們這一代,吃過草根樹皮,住過茅屋穿過草鞋,翻身后我們從心里喊毛主席萬歲,共產(chǎn)黨萬歲,誰也沒有怨言。為什么富起來的今天,卻產(chǎn)生了社會不安定的因素?有了錢之后,為什么還造假造到食品上,造到醫(yī)治生命的藥品上?難道我們不急需醫(yī)治心靈上的扭曲嗎?不急需解脫靈魂上的丑惡行為嗎?文學是人類靈魂,在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我們最缺乏的是靈魂上的東西。樹立正氣,崇尚道德,促進和諧,是文學上的責任。為此,我設立了一個文學獎,這也是一種向善。
向善要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商界常有惡性競爭,相互詆毀同行,這是不向善的行為,不足取的。如果不能正確對待競爭者,企業(yè)想辦久就難。經(jīng)常想搞垮別人企業(yè)的人,終有一天自己先垮下去,這種例子不勝枚舉。企業(yè)同行競爭,應從質(zhì)量上、創(chuàng)新上、資源節(jié)約上進行,應該是對環(huán)境保護上,對待社會服務上、對員工待遇上的競爭,萬不可以犧牲質(zhì)量、浪費資源、克扣職工待遇等等上的競爭。在對待市場上暢銷產(chǎn)品也是如此,不要一哄而上,要在自己企業(yè)創(chuàng)新、服務客戶、市場拓展上多動腦筋。大小企業(yè)競爭也要有序。大企業(yè)正如一棵大樹,爭取更多的陽光和營養(yǎng),不斷發(fā)展。而小企業(yè),在大樹周圍,分享陽光和營養(yǎng),困難時學做冬蟲夏草,冬枯夏長,生生不息,不斷壯大。我們不能去啃大樹,也不要去拔小草。商界如此,社會各界也應如此,當我們感到無力時,不妨相互拉一把;當我們感到寒冷時,不妨抱團取取暖;當我們遇到挫折時,請多給些掌聲,讓理想者走得更遠。要把向善作為一種風尚,政府宣傳部門有責任,人民群眾更有責任。宣傳部門樹立了很多先進典型,我們就有了學習的榜樣。只要大家一起努力,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就一定會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