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真諦是什么?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回答。柔石曾經(jīng)在日記中吐露:他的人生意義在于追求學問,做一個有思想的學問家,這是他所信奉的人生真諦。他后來成了一個革命作家,他的作品至今具有影響力和生命力,正是對這一理想的實踐結(jié)果。
柔石的青少年時代,正是舊中國最黑暗的年代。軍閥混戰(zhàn),社會動蕩,民生凋蔽,他尋求自己的理想之路是何等的艱難。他的父親是個守本分的小商販,開了一家小小的咸貨店,日子過得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壞,自食其力,勉強溫飽。父親希望他的小兒子有出息。大兒子趙平西已經(jīng)跟著他經(jīng)商,雖然不足為富,過過小日子還是可以的。小兒子是否也可以學一點經(jīng)商的本領(lǐng)?
然而,柔石不愿意。曾經(jīng)有這么一回事,有一年柔石從杭州讀書回來,即將過年,父親讓他去小店里幫忙,記記賬,收收錢什么的。柔石也去了。他木手木腳,心不在焉。只覺得“光陰實在過得慢”,直到半夜,他才“被允許回家,手提著燈籠,朦朧的在路上走”,心里詛咒著:“人都是金錢的罪犯的魔鬼!”他覺得無聊極了。
他也不愿意教書。師范畢業(yè)后,他做過家庭教師、小學教師、中學教師。他都感到枯燥乏味,毫無興趣,只覺得浪擲時光,整日長吁短嘆,愁眉不展。終于又半途而廢了。“天啊,我真是煩惱而郁悶!”他發(fā)出這樣的感嘆。
那么,他要做什么去呢?他常常怔怔地望著天,悲苦地胡思亂想:“白云經(jīng)西飛東,我常要疑心飛不飛過我的頭上?”家人們都感到奇怪極了,這天有什么好整日地看著的呢?“仰頭望天,真閑著呢。”家里人都譏笑他了。母親對他說:“你哥哥真忙啊,從正月初一到年滿,沒有一天安坐過!
他們不理解柔石,不知道他內(nèi)心的痛苦。
其實,柔石有著更大的追求。他想讀書,繼續(xù)讀書。師范畢業(yè)了,他想讀大學,或者出國去深造,然后,寫作,做學問。然而,困窘的家境如何允許他這樣做呢?他的理想總是被無情的現(xiàn)實撞得粉碎,他能不痛苦嗎?
但是,他非常堅執(zhí)。求學之心,不可動搖。二十一歲的時候,他在日記上寫下自己擬的格言:“愿你成就你心要做的事。”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他愿意忍受最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1925年,二十四歲的柔石到北京大學去做旁聽生。生活的困苦已經(jīng)到了極點。身上沒有錢,有錢都買了書。吃飯便成了有了上頓,沒有下頓,連幾只饅頭也吃不上。饑餓,胃病,折磨著他,他矢志不悔。當他聽了魯迅先生的課后,他的興奮和幸福之情無可言表。他寫信給他的親友:“聽了魯迅先生講授的《中國小說史略》,真是平生之樂事,勝過十年寒窗!”現(xiàn)存的柔石藏書中,還有兩本是魯迅著的《中國小說史略》,其中一本書后有“平復,北京”四個字。后來,柔石在寧海中學教書時,曾將魯迅先生的教學內(nèi)容融入自己的《國語講義》中,可見他對魯迅先生的信仰,也見他的治學之深。
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他堅持自學。讀書成了他最大的快樂。他買了很多書,古今中外的名著都被他讀遍了。書頁的角角落落,寫著讀書的體會和見解,可見他讀書之認真。一次,他在坊間看到清人黃仲則的《兩當軒全集》,欣喜若狂,千方百計購來!袄^數(shù)日夜,讀畢全書!辈⒃诘谝痪矸忭摾,寫下一段文字。他說,民國九年讀蘇曼殊《燕子龕殘稿》后,就知道黃仲則其人,過了兩年,讀了郁達夫《采石磯》后,則對黃的印象更深,“先生之精靈已在吾腦中難拔去,”連日連夜讀了黃的著作,真是痛快淋漓,稱其詩文為“縱橫揮灑,美不勝致詞。”他邊讀邊圈點,密密麻麻,不勝感嘆。他說黃“一腔熱血,不遇于時。觀當代文人學士皆低眉于功名利祿……因其一揮一灑,靡不真情流露,成為珠玉。”從中可以窺見他追求學問之心切,讀了好書之興奮。
他把努力讀書、追求學問,當成了自己生命的第一需要。他不愿意把寶貴的生命浪擲在毫無意義的瑣事上。由于他的勤奮好學,刻苦努力,為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才有他后來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創(chuàng)作的豐碩成果。同時,也有了他人生道路上更高的奮斗目標——為真理而獻身。
一位哲人有言:天地間唯學問與正氣為最貴也。誠哉斯言。懂得了這一點,也就獲得了人生的真諦。尊崇學問,追求學問,努力上進,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實為人生要事。我們的先輩柔石,正是這樣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