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胡盼攀
今年9月份,一條科技新聞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中國科學家破解了H7N9感染人的奧秘,這篇題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受體結合特性與結構基礎》的論文9月5日在線發(fā)表于美國《科學》雜志。至此,H7N9跨宿主傳播的路徑圖譜正式繪制完成。而論文的第一作者施一正是我們寧海人。幾經輾轉,記者終于聯(lián)系上了他。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1985年,施一出生在寧海城關。父母都是教師,從小對他要求就很嚴格。對于現(xiàn)在所取得的成績,施一坦言,求知之路沒有捷徑可走,殊非坦途,都是一步一個目標,一步一個腳印,步步緊湊扎實,用了二十余年的求學時間,完成了人生的初步飛躍。
早在中學時期,施一便對生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初中的時候,我迷上了科幻小說。其中有不少小說都是關于生物、新人類方面的,基于這個,高考填報志愿都選擇了生物學專業(yè)。”憑借著堅持不懈的努力,2002年,施一考取了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yè)。四年大學生涯,使他更確定了研究生物科學的道路。畢業(yè)后,施一不甘心就此結束自己的求學生涯。2006年,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選擇碩博連讀,2011年,順利獲得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學位。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F(xiàn)在的他是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從寧海中學走到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看似遙遠渺茫的距離,但在施一的勤奮努力之下,變成了現(xiàn)實。“只有好好奮斗,才能獲得成功。”他堅信。
一路跋涉,一路歡樂
中國科學院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殿堂,施一的目標就是進入這個科學的最高殿堂。“人需要有一個目標,不然就會渾渾噩噩,我的目標就是在這里。”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學習、成長,施一知道,自己正走上一條充滿艱辛,但卻通往成功的道路。
在科研的道路上跋涉前行,其間布滿荊棘。他說,科研的道路并不輕松。首先,科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積累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最開始也是通過參與別人的項目來積累經驗,學著如何申請項目、如何發(fā)表論文,再到自己發(fā)表論文,承擔項目。”再次,做科研也需要規(guī)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研究框架的設計、研究基礎的積累、研究思路的明晰,都需在項目申報前期早作準備。“其實做研究,選題很重要,這決定你的研究方向,然后就是整個研究過程的設計,隨時根據(jù)研究情況調整思路,因為做實驗的時候存在很多未知數(shù),我們只能一步一步地排除錯誤的研究思路,不斷接近正確的道路。”對于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施一謙虛而低調。他說,科研需要好的大環(huán)境,自己幸運地趕上了科研氛圍日益濃厚的好時期。 很多時候,我們雖然成功地做好了某件事情,卻沒有享受到過程的快樂,那是因為我們做這件事時并不快樂。就像讀博做科研這件事,很多人覺得很枯燥并做得很辛苦。但是對于施一來說,卻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我很享受科研的每一天,因為有興趣,所以樂此不疲。”或許正是因為享受這份快樂,施一的科研道路才會越走越寬。
想家想親人,也想小伙伴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話從高中開始就一直伴隨著施一,戰(zhàn)勝了一個個困難,攀登了一次次高峰。施一覺得專情于自己夢想中的事業(yè),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科研本身是很枯燥的,一個大一點的課題所需時間短則半年,長則數(shù)年。但是在我們生活的道路上,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遇到挫折,一定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各種逆境都是暫時的,只有奮發(fā)圖強,才能戰(zhàn)勝困難。只有當我們戰(zhàn)勝困難的時候,才能真正領悟到其中的樂趣。”施一想起在求學路上的點點滴滴,依舊堅定地說。
當記者問他“想不想家”時,施一覺得挺對不住父母的,因為遠在他鄉(xiāng),不能好好照顧他們。每當夜深人靜時,他也會想起家鄉(xiāng)的小伙伴,想起培養(yǎng)他教育他的老師們,想起在人生路上幫助過他、鼓勵過他的許多親人……“我是寧海人,我始終沒忘記,爺爺奶奶從小就跟我說,長大后要為自己的家鄉(xiāng)作貢獻,我一直記得。我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推動寧海的教育和科研事業(yè)發(fā)展。” 對于未來,施一也有著太多的規(guī)劃和設想,不過不變的是,在科研道路上,他仍將執(zhí)著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