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這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彈丸漁村,村莊依山而立,抬頭見海,很少有人注目,當?shù)厣踔吝流傳著“有囡不嫁新山人”的俗語;如今,這里,枇杷玉潤商路遠,蝦蟹爭肥客似鯽;家家別墅不為奇,咸魚翻身造化稀。近日,記者探訪了位于三門灣畔的一市鎮(zhèn)新山村,感受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巨變。
5月末的早晨,空氣清新,亂云散盡,新山村的恬靜被一年一度的“寧海白”枇杷節(jié)給打破了。8時許,記者一入村,只見彩旗飄飄,一排排農家別墅整齊劃一,屋后滿山果樹生機盎然,屋前養(yǎng)殖塘波光粼粼,嶄新的村辦公樓廣場前人群涌動,笑聲不斷,其間簇簇花木、庭院果樹將村莊點綴得靈動而又秀麗,活脫脫一個新農村的“樣板”。
“嘗嘗吧,這可是剛摘下來的白枇杷,可甜了。”還沒等記者走近,正在包裝新鮮枇杷的趙仙鳳,忙邀請我們品嘗。她告訴記者,果園雖不是個人的,但卻是全村的“聚寶盆”。原來,農閑時,村里的婦女、老人等50多個閑散勞動力都會來果園幫忙,進行套袋、選果、包裝等“流水線”操作,一年要忙上三四個月,按照每天80元的工錢算,村民的工資就有50萬元左右。“這些土地都是承包出去的,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帶來80多萬元的收入,到了年底,這些收入的80%都會返還給村民,算是我們的分紅。”趙仙鳳笑著表示,加上自己所養(yǎng)殖的幾畝海塘,她家一年10余萬元的收入鐵定是跑不了的。
浙A、浙D、浙J、滬C……隨著一輛輛外來車輛進駐新山村的停車場,新山生態(tài)白枇杷園的味蕾盛宴正式“開席”了。“我是第二次來了。”從上海趕來的顧先生對記者說,去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有幸跟隨客戶來寧海嘗了白枇杷,一吃便再也忘不了。今年,剛好通過網絡得知新山村有枇杷自主采摘項目,于是,趁著周末帶著家人搞了個自駕游,“讓他們也嘗嘗新山的‘山珍’。”“我們這不僅有‘山珍’,還有‘海味’哦。”見顧先生對新山村贊嘆不已,站在記者旁引導車輛停靠的村民葉金旺趕忙推銷。
葉金旺,五十幾歲,戴頂小黃帽,穿件短袖T恤衫,憨厚、淳樸的笑臉讓人怎么也想不到他是當?shù)赜忻酿B(yǎng)殖大戶,年收入以幾十萬元計算。“枇杷節(jié)是村里的大事,在外創(chuàng)業(yè)的新山人都會趕回來幫忙。”他滿心自豪地說,新山村不僅“山歌”唱得好,“海曲”更是聲名遠播,比如他本人就在三門承包了200多畝海塘。閑聊中,記者了解到,早在1997年,新山村的村班子就帶領村民在全縣率先搞起塘田改蝦塘,村民也正是依靠海水養(yǎng)殖徹底告別了貧困。在隨后的幾年里,該村養(yǎng)殖經濟的發(fā)展步伐并沒有停下來,反而加快了速度。在黨支部的牽頭下,20多戶村民集資500萬元,遠赴江蘇響水新建水產養(yǎng)殖基地3500畝,掀起了新一輪的致富熱潮。
今年,在新山村,除了能吃到鮮甜的枇杷,肥美的海鮮外,還可以品嘗到山粉溜、麥餃筒、烏飯麻糍等特色小吃。“這次枇杷節(jié),我們一方面嘗試開園采摘的新模式,另一方面積極完善各種配套服務來‘試水’農家樂在新山村的發(fā)展。”村黨支部書記葉小永可謂是新山村的致富“領頭雁”,觀念新穎、意識超前。他坦言,眼瞅著村前甬臺溫復線的開通,蛇蟠島旅游越發(fā)活躍,再加上第二批村內農家小別墅的開建,這都為村里發(fā)展農家樂帶來了契機。“幸福生活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葉小永說,村班子的目標十分明確,就是要努力把新山村建設成“村美、戶富、風正、人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讓村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
(記者黃濃珍 通訊員周如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