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文灶的記憶中,半個多世紀(jì)前,這座戲臺上是很興的。下蒲人有兩個時間的戲是雷打不動的。一個是正月十九開始的一場定頭戲,另一個則是黃南瓜上市時的南瓜戲。那時,村里會叫來有名的戲班子,唱越劇、亂彈。《雙龍會》《楊家將》都是村里最受歡迎的曲目。那時熱鬧的光景在魏文灶的腦海中至今還新鮮異常。每逢唱戲的日子,臺上唱腔婉轉(zhuǎn)鏗鏘,臺下觀眾人聲鼎沸。還有各處趕來的眾多小販,擠在觀眾中,販賣油條、糖果、甘蔗,熱鬧異常。
也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下蒲村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傳統(tǒng)。每逢唱戲,戲臺前便會擺放幾排凳子,而這些凳子本村人是不能坐的,是專門留給外村來此看戲的客人的。這也體現(xiàn)了下蒲當(dāng)?shù)卮迕竦亩Y儀之風(fēng)。
魏文灶回憶道,最后一次在這座戲臺上唱戲是1999年關(guān)譜的時候,記得是一個新昌的戲班,當(dāng)時唱了什么曲目他已經(jīng)記不清了。幾百年來,這戲臺上不知唱了多少戲,你方唱罷我登場,一代新人換舊顏。但值得慶幸的是,無論如何,這座古戲臺歷經(jīng)滄桑,終于還是完整地存留了下來。
現(xiàn)在,古戲臺基本已經(jīng)失去了它的實用價值,它矗立在那里,呈現(xiàn)出更多的是一種建筑上的價值。每隔一段時間,魏文灶便會叫人來打掃。特別是春夏兩季,天氣濕潤,雨水充沛,院子里的野草便會瘋長,不多時便會沒了膝,如果不叫人來拔掉,便會呈現(xiàn)出破敗的景象。每年,他都要在此花銷上千元,而這些錢,都是他從自己腰包中拿出的。
魏文灶有兩句話,讓人印象深刻。一句是,我只想做個志愿者。另一句是,我78歲了,不可能一輩子都守著這座老建筑,以后怎么辦?
說這話時,魏文灶的身上便會浮現(xiàn)出一種很奇特的東西,樸素并充滿了敬畏。
在寧海,像魏文灶這樣固守著古戲臺的老人還有許多,比如梅林街道岙胡村的胡功芬、深甽鎮(zhèn)里岙清潭村的張丁如、西店鎮(zhèn)香山石家村的石宏悟等,我們需要記住他們,正因為這樣一批人的存在,才守護住了這些古老的建筑,也完成了我們在文化以及情感上的傳承。
梅林岙胡古戲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