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們吊唁逝者、寄托哀思、傳承孝道的一種方式,治喪活動由來已久。但不文明的治喪行為卻成為影響我縣縣城形象、交通秩序、人居環(huán)境的公害。近日,記者就不文明治喪帶來的擾民問題,走進學校、走進社區(qū),傾聽市民的心聲。
“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習,我怎么能放心?”每天都要送8歲的兒子去金陽小學讀書的方女士,一談到校門口來來往往的治喪車輛和震耳欲聾的鞭炮就直搖頭,并呼吁文明喪葬,還孩子一片寧靜的天空。
“每次有治喪隊伍經過時,我們就不得不停下來,尤其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受到很大的干擾,讓教學質量大打折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師說,桃源中學的校門口常有治喪隊伍經過,多的時候一天能有好幾次。在該校隨機采訪的幾名同學中,均表示因噪音太大,沒有辦法集中精神上課。
網友“夜雨霖鈴”則在QQ簽名上曬著:“是誰那么沒素質,半夜三更放炮仗!有沒有道德心?”她忍不住向記者吐槽,無論紅白喜事,至少要以不影響他人為原則,不能損人利己。
在農貿市場開店的張先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60后”,他認為,人生生也一次,死也一次,作為旁人是能理解的,但是希望鞭炮聲音不要放得太大,時間盡量縮短。
市民潘老先生對我縣正在開展的“移風易俗倡新風”主題教育活動大加贊賞,這位72歲的老者淡定地說:“等我走的時候,唯一希望就是親友能來參加我的追悼會,花圈也不用送。”
短評:
逝者已矣,生者卻忙著請道士,請吹鼓手,請風水先生,籌備各種喪葬用品,親朋好友還要放棄上班時間幫忙料理,主人傷神,眾人操心,其實無益。占道治喪、晚上敲敲打打,影響鄰里休息更是常有的事。更有甚者,攀比人多車多花圈多、煙好酒好魚肉好,這對活著的人來說,何嘗不是一副沉重的“枷鎖”? 喪葬陋習由來已久,當前迫切需要引導。但這是一件需要循序漸進、持續(xù)推進的事情,在時間的見證下,筆者相信,大操大辦的陳規(guī)陋習必將逐步得到改善,取而代之的是市民理性治喪和文明治喪的新風氣、新風尚。 (記者陳靜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