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玲玲 陳靜珠 圖/繆軍
在中國遼闊的版圖上,一片碧海,一片沙漠,相隔萬里,遙遙相望。因為寧海一位“90后”女孩胡驚雨,“沙漠”結(jié)識了“碧海”。十日的看海之旅、三個月造夢時間、兩學(xué)期支教生涯……胡驚雨用愛心讓夢想照進了現(xiàn)實,也凝結(jié)了兩族人民、兩座城市的深厚情誼。
在大多同齡人還對人生規(guī)劃懵懂無知時,胡驚雨一個人背著行囊深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魯番地區(qū)鄯善縣達浪坎鄉(xiāng)一中(又名玉書中學(xué))義務(wù)支教去了。2011年9月,她只身奔赴邊疆,在沙漠的高溫與風(fēng)沙中,綻放出了一方講臺、一支粉筆的青春之花。她用實際行動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更把夢想的種子播到了沙漠孩子的心田。寧海有海,達浪坎卻觸不到浪,于是就有了看海夢。今年3月底,她在網(wǎng)上發(fā)起“沙漠孩子尋海夢”公益項目,想讓常年生活在庫姆塔格沙漠邊緣的孩子們到她的家鄉(xiāng)看一次大海,實現(xiàn)他們對那片藍色的向往。愛心在行動,美夢可成真。“沙漠孩子尋海夢”公益項目得到了眾多熱心市民和網(wǎng)友的支持,共有100多人捐贈5.8萬元。7月1日晚,25名新疆孩子從鄯善火車站乘上了列車,開啟“看海之旅”。而其中的重點一站,就是胡驚雨帶著這些昔日的學(xué)生到她的家鄉(xiāng)——寧?纯。期間,他們觀賞西店石孔雙山,坐船游覽強蛟海景,訪問老師的母校西店中學(xué),沿途留下了很多難忘的記憶和美好的畫面。讓我們一起品讀這個火熱夏日里的藍色故事。
胡驚雨(左一)帶著孩子們夢圓寧海。
42小時,4077公里:我們奔向大海
7月1日晚上8點,25名新疆孩子從鄯善火車站出發(fā),乘坐T54次列車駛向心中的那片海。對他們來說,手中的車票是一把金鑰匙,能打開大門去看看外面的精彩。在送別時,一位家長激動地流下了眼淚,“走到外面看看,是家里幾代人的夙愿。”
“這是他們第一次出遠門,一上火車就非常激動,晚上11點多仍然在興奮中不愿入睡,早上6點多就開始熱鬧起來了。大家圍坐在一起聊天說笑,話題都是圍繞著‘海’。”胡驚雨笑著同記者介紹路上的事。隨行的達浪坎鄉(xiāng)一中校長斯迪克·尼亞孜證實了這一說法,“之前學(xué)生們到過最遠的地方,是距家280公里的烏魯木齊。”吐魯番地區(qū)氣候干燥,常年無雨。看看祖國的大海,不僅是孩子們心中的夢想,更是所有沙漠兒女植根心底的渴望。
7月2日中午,車廂里突然響起稚嫩的歌聲。“你曾對我說,相逢是首歌,分別是明天的路,思念是生命的火。相逢是首歌,歌手是你和我,心兒是永遠的琴弦,堅定也執(zhí)著……”原來,四個可愛的新疆小姑娘費勁說通了列車長,偷偷給胡驚雨老師送上這一份驚喜。聽著廣播里那不太流利的歌聲,當時正在給學(xué)生切哈密瓜的胡驚雨頓時淚流滿面。過去一年援疆支教生活的點滴畫面一幀幀在她的腦海閃現(xiàn),眼前仿佛又看到自己第一次踏足達浪坎的情景:“進鄉(xiāng)的路上,我滿眼看到的是干巴巴的土地,種著成片棉花,周邊則是望不到邊際的戈壁沙漠,風(fēng)沙打在臉上生疼生疼的。這一切,跟我從小熟知的江南水鄉(xiāng)、濱海城市完全不一樣。”而現(xiàn)在,這些常年生活在漫天風(fēng)沙中的孩子們,也跟一年前的她一樣,要去迎接一個全然不同的感受;疖嚿,胡驚雨和女學(xué)生們涂起了海娜(一種特殊的植物粉末,和水混合后,涂抹在指甲上會讓指甲變成橙紅色),編起了小辮,穿起了民族服飾,仿若迎接節(jié)日一樣盛裝打扮。看在眼里,就能明白,這些孩子們是多么珍惜這次看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