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天壽》卷首語
- www.nhnews.com.cn 寧海新聞網 2022年03月18日 08:43:54
-
郝興義
潘天壽被譽為20世紀中國畫壇開宗立派的一代宗師,是20世紀中國畫傳統(tǒng)派最后一位大師,同時也是中國現(xiàn)代最杰出的美術教育家、美術理論家、書法篆刻家和詩人。
現(xiàn)代中國繪畫史,是中國畫家在西方文化猛烈沖擊下,在繪畫上做出不同反應的歷史。要么接受西方文化觀念,一味“開拓”,以西方繪畫觀念和形式取代中國傳統(tǒng)繪畫觀念和形式,或者將二者糅合成不中不西的繪畫形式,要么捍衛(wèi)傳統(tǒng),在“延續(xù)”中求發(fā)展。潘天壽屬于傳統(tǒng)“延續(xù)型”的畫家。對他藝術成就的評價,我們只能用中國本土的標準,而非西方的標準。然而,我們又必須立足于現(xiàn)實審視潘天壽的藝術。因為,他的藝術成就是跨越時代的,既屬于過去,又屬于現(xiàn)在,還屬于未來。更為重要的是,潘天壽的藝術對當代中國畫的發(fā)展有著極其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潘天壽是中國現(xiàn)代文人畫大師。雖然他在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被迫害致死,沒能達到黃金晚歲的藝術巔峰,但他是中國傳統(tǒng)詩、書、畫、印的全才,他在繼承傳統(tǒng)文人畫基本形式的基礎上,業(yè)已完成了極具個性風格的獨創(chuàng),創(chuàng)造了富于現(xiàn)代感的文人畫新樣式。在整個20世紀,中國人思想觀念上充滿彷徨,呈現(xiàn)動蕩的中國畫壇上,潘天壽是立足于傳統(tǒng),承前啟后延續(xù)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一面旗幟。
潘天壽的繪畫,最為鮮明突出的是畫面氣勢磅礴的視覺沖擊力。它具有一種沖天的霸悍之氣,訴諸于觀者的視覺感官,給人以極大的心靈震撼。這是歷代繪畫所罕見的。許多研究者用潘天壽篆刻作品的印語“強其骨”和“一味霸悍”來概括他的風格。在他數以千計的繪畫作品中,潘天壽將山水和花鳥加以巧妙結合,并將山石“化圓為觚”“以筆線為間架”“以線為骨”,把書法中的隸書和魏碑筆意移入畫中,突破了傳統(tǒng)繪畫中和、溫柔、敦厚的特點,形成以方折、尖銳、生挺為特征的線的骨架,鑄成更為內在和深沉的動感力量。而且,這種力量的顯現(xiàn),又是通過他有別于任何畫家的至奇至險的畫面構成來實現(xiàn)的。當然,其中包含了他并非個性自然流露的一面,而是形成于他對畫面構成的理性思索和經營。理性的經營成為他書畫的一大特點。在他的作品中,體現(xiàn)著一些人為的理性雕飾,畫幅越大,這種雕飾就越是明顯。但是,在他的指墨畫作品中,由于手法手段的不同,更多地表現(xiàn)出一種“自然”與“偶然”所產生的生動自然之趣。在畫面形象和筆墨的形式構成上,可以用“疏”和“精”來概括潘天壽的繪畫。疏朗的構圖和簡潔的形象,加上細節(jié)的精致和用筆用墨的精善,形成畫面語素構成和表達方式上強烈的對比,使他的畫面“意寫而工巧”,經得起深入推敲,真正做到了“致廣大,盡精微”。
立意高,題跋趣,是潘天壽繪畫的又一個突出特點。兩者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潘天壽繪畫的內在、外在意蘊以及令人遐想、回味無窮的深遠意境。潘天壽解放前的作品,主要以抒發(fā)個人孤傲的性情為主,有一種超然物外之感,解放后,由于個人思想的轉變,對時局乃至政治稍有關注,在立意上增添了象征的意蘊,如《江山如此多嬌》《松梅群鴿》《百花齊放》等作品。潘天壽畫面上的題跋貴在求“趣”,一則是內容上耐人尋味的“意趣”,再則是通過瘦勁的書法、生辣的線條和巧妙的章法布局展示一種外化的“情趣”,使畫面立意通過他個人化的傳統(tǒng)藝術語言表達,在意蘊和深層意境上更放異彩。潘天壽的篆刻藝術,在外在表現(xiàn)上與他的繪畫有明顯的不同,鈍刀拙線,精警重拙,不求嫵媚;但內在以追求氣骨為特征。他的篆刻作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他博采眾長,并體現(xiàn)他個人某些嗜好和藝術偏愛的作品;另一類則顯法上講究深藏不露,如長形印“止止室”、“潘大”等。他的個性特征反映在治印上,早期主要在白文印,而晚期主要在朱文印。
潘天壽的藝術成就,在整個20世紀,還著重表現(xiàn)在他對美術理論的深入研究上。從潘天壽本人生活的整個時期,到他過世后的幾十年,中國畫都處于西方文化觀念的猛烈沖擊下。在潘天壽從事藝術活動的早期,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鋒就顯得異常激烈。具體表現(xiàn)在繪畫上,中國畫家之間的繪畫觀念交戰(zhàn),無形中構成了中國繪畫的兩大陣營。一部分積極捍衛(wèi)傳統(tǒng)的民族藝術,一部分則試圖用西方的繪畫理念來改造中國傳統(tǒng)繪畫,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而對于年輕的一代,由于生活閱歷和學養(yǎng)上的局限,則由此產生了藝術追求上的彷徨和盲目;谶@種情況,潘天壽立足于對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藝術的誓死捍衛(wèi),對中國古代藝術進行了理論上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并結合當時的實際,撰寫了大量的美術研究專著和論文。他在明確提出了自己觀點的同時,為年輕一代在藝術道路上點燃了一盞指路明燈,并為中國美術理論的研究提供了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獻資料。潘天壽美術理論的重要著述有《中國繪畫史》《顧愷之》《中國畫題款之研究》《談談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風格》等。
潘天壽的藝術成就,還集中表現(xiàn)在20世紀初方興未艾、蓬勃發(fā)展的現(xiàn)代中國美術教育事業(yè)上。潘天壽是中國現(xiàn)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他對中西兩種激烈對抗的美術教育理念下產生的兩種絕然不同的美術教育模式,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理論上的獨到闡釋,提出了“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的重要論點。他還主張中國畫專業(yè)中的山水、花鳥、人物分科教學,中國畫專業(yè)設置書法篆刻課程,而且要用適合于中國畫的一套訓練方法進行基礎訓練等。在他“純粹中國化”的辦學指導思想指引下,中國畫在教學上建立了從國立藝專、浙江美術學院到今天的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和書法教學的新體系,為現(xiàn)代中國美術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小到潘天壽的印章,大到潘天壽的大幅中國畫作品,都綜合地反映了潘天壽作為一個現(xiàn)實的藝術家如何看待歷史、如何看待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如何關照現(xiàn)實世界、如何對待藝術創(chuàng)新等現(xiàn)實的問題。潘天壽的藝術是以傳統(tǒng)的形式來表現(xiàn)當代中國人的意識,而在形式構成上又富于現(xiàn)代感,令中西方人士共同為之震撼。這無疑對我們當今中國畫的傳統(tǒng)繼承與創(chuàng)新具有極大的啟迪,也有利于促進我們對現(xiàn)實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上述所有這一切,都源自潘天壽的人品、才情和學養(yǎng)。
每一位大師的背后,都必然會有“大”而“充實”的人文內涵為依托。潘天壽藝術的不朽,正是源于他自身具有的豐富而鮮明的人文思想含量。解讀潘天壽的藝術,不能離開他的人文根源。而這一根源,我們只能從潘天壽及其藝術作品背后的故事中去尋找。
- 責任編輯: 葛藝 稿源: 寧海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