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可軍
結(jié)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被稱為終身大事。而婚禮也明確標志著一個人進入了建立個體家庭、發(fā)展家族的重要階段,屬于人生儀禮中“劃時期”的事項。寧海傳統(tǒng)婚禮按照的是“六禮”,跟別處有所相同,又有所區(qū)別。
一、納采
納采是議婚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程序為男方請媒提親后,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禮物用雁。古時納采禮物用“雁”,這有四個基本含義;一是取陰陽往來,婦人從夫之義。二是不失時、不失節(jié)。三是嫁娶長幼有序,不相跨越。四是用雁在當時還有比喻其從一而終之義。寧海的傳統(tǒng),納采求婚與問名儀式基本合并舉行。
二、問名
問名是求婚后托請媒人問女方姓名及生年月日準備合婚的儀式。據(jù)寧!豆饩w縣志·風(fēng)俗》里載:“婚禮憑媒議婚。以男女生辰互為占,吉,女家許諾,男家釵環(huán)及幣致禮,士夫家間有以庚帖與媒,男家卜之吉,轉(zhuǎn)問女家,謂之遞懇貼,亦曰過書,即古者問名納征納吉之義也!边@里所說的卜,是占卜男女雙方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人們普遍關(guān)注的還是男女雙方年庚八字是否相合,以決定成婚與否,吉兇如何。寧海人十分重視議婚,如《前金鄔氏宗譜·家訓(xùn)》、《港頭陳氏宗譜》等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
三、納吉
納吉就是把問名后占卜合婚的好結(jié)果通知女方的儀式。后世稱這階段儀禮為“訂盟”,現(xiàn)代稱“訂婚”,是婚禮中關(guān)鍵的儀禮。寧!豆饩w縣志·風(fēng)俗》里載:“越時納幣曰行聘,聘隨家豐儉。將娶之前一年臘月,有饋遣,謂之寄歲!蹦屑也芳螅賯涠Y到女家決定婚約。古俗,照例用雁,以做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來,隨著封建社會買賣婚姻的發(fā)展,經(jīng)過議婚的婚定,叫做進入“小聘”的階段。得到雙方父母同意,就擇日下聘禮,當?shù)胤Q之“定懇帖”,北鄉(xiāng)也叫“下定”。送定禮過后,就表明婚約已成。男方備好聘禮,選一黃道吉日送到女家,舊式婚禮,聘禮多用彩綢、戒指、首飾、禮餅、禮香、禮燭,也有用羊、豬的。如條件殷實之家送金戒指、金項鏈等名貴首飾,普通人家也要有銀項圈、銀手鐲之類首飾。
女方受禮后,以酒席款待。宴畢并贈回禮,一般都有子孫袋(紅小袋、意為女方會為男方生兒育女)、肚兜、紅雞蛋和五色果子等,用大小套籃送往男方,男方把女方所贈的果子、紅蛋分給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宣告他已訂婚。女方也將男方所送的饃糍或糯米餅分給親友鄰居,表示她已許配。自后男女雙方可來往走動,逢年過節(jié),男方都要送禮,名目有送年夜、拜歲包、疰夏蛋、端午蛋、粽、中秋月餅及雞鴨魚肉等等,雙方雖有來往,但不可過分親昵,由此可進一步了解。
四、納征
納征又稱納幣,是定懇帖之后男方將聘禮送往女家,進入成婚階段的重要儀禮。征(徵)在這里是“成”的意思。幣所指的財物在古代是指皮帛等物,以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聘金。寧海《光緒縣志·風(fēng)俗》載:“請期日送吉,娶之前數(shù)月有饋遣,曰轎下羹,為女加笄,宴親友謂之開面酒,又曰分面酒。娶之曰奠雁。代以家雛!边@項成婚禮又稱為“完聘”或“過大禮”等。在婚俗傳承中,這時進入了婚禮的繁縟狀態(tài),男方往往備有禮單,裝禮品的箱籠,由人挑抬,有的地區(qū)伴以鼓樂,在媒人護送下前往女家。這項儀式是“六禮”中唯一不用雁的儀式。在婚禮發(fā)展中,這一項儀式通常采取“回禮”的做法,將聘禮中食品的一部分或全部退回男方,也有的將女家贈男方的衣帽鞋襪作為回禮。發(fā)展到近代,聘禮更加多樣,特別是給女方家現(xiàn)款,把納征一禮更加金錢化了。聘禮的多少及物品名稱,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數(shù)目取雙忌單。以古代聘禮的“束帛”為例,盡管五匹帛為一束,但是每匹帛的卷法是兩端對卷,一束共合計為十端,仍是雙數(shù)。這些都證明,下聘禮時取其雙,是幾千年來的古代傳承。
五、請期
送完聘禮,男方確定迎娶吉日后,提前一年告知女方,備禮到女家,征得女方同意時的儀式稱請期。古俗用雁,現(xiàn)代多用紅紙箋寫迎娶日期時辰,做“請期禮書”,或口頭通知協(xié)商,民間俗稱“送日子”。民間一般在送聘禮時便把請期手續(xù)辦完,即過大禮同時決定婚期。女方根據(jù)其財禮的多寡和自身的財力,為出嫁的女兒置辦嫁資。
婚期臨近,雙方親友,皆送賀禮,送給女方的以物為主,多屬衣料被褥、日用家生、雞蛋米面等,俗稱“助嫁”。做娘舅的、兄嫂的起碼要送緞被,當新娘發(fā)嫁資時,往往以被子的多寡,料作好壞來衡量女方的實力。這時新娘還得準備大量的紅雞蛋,小姐妹們早有落“雞蛋會”的習(xí)慣,即哪位姑娘出嫁,結(jié)成姐妹幫的七八人,都要拿出一定數(shù)量的雞蛋相贈,做新娘的壓力不會太大,也是一種民間互助的傳統(tǒng)。女方嫁資置辦后,把種類和數(shù)量標在紅紙上,由媒人通知男方。
六、親迎
親迎是新婿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儀式,這項儀禮實際上是婚禮的主要過程?梢哉f只有親迎這一環(huán),才是正式婚禮,以前都不算進入婚禮,只算做五項議婚、訂婚等過渡性儀禮。
寧!豆饩w縣志·風(fēng)俗》載:“婿家五鼓祀祖先,謂之享先。婿不親迎,命使者賚名帖,導(dǎo)彩輿至女家,女家閉門,以錢饋門者,廼啟門謂之開門包。輿入,女戴重巾加衣被,其伯叔或兄弟抱女登輿,女家以親族或二人,或四人送之半路,謂之送轎。男家亦以親族四人迎至半途,謂之接轎。輿至婿家堂前,以幼女二人,詣輿前三揖,曳婦出,謂之請出轎。婦入交拜堂上,謂之拜堂。交拜畢。行合巹禮,三日見舅姑,舅率子婦朝見。女家有饋食,謂之輭敬,俗名三日擔(dān)!
結(jié)婚第一天,男方要用串箱杠給女方送去活雞、魚、肉、冬筍、魚膠等八大樣及女方親戚長輩的“桶果”,叫“送正擔(dān)”。男方還要在正擔(dān)上放上“梳頭包”、“肚痛包”、“廚頭包”,同時備請柬一份,由新娘父親出面,敬請親翁和兒子外兄外嫂,前來指教婚儀,俗稱“請舅”。當晚,男方辦“還福酒”,告祭列祖列宗,表示可以傳宗接代,不斷姓氏根脈,敬請長輩要給兒孫賜福。有地方晚上辦的酒席叫定廚酒,到正日早上,才舉辦“還福酒”。
正日五更時分,女方舉行“開面”儀式,請兒女雙全的婦女以兩條線互相絞合,為待嫁女子拔除臉面上的汗毛。凌晨,男方派來花轎、吹鼓手、弟兄及親友多人,組成迎親隊伍,前往女方,其人數(shù)按照女方提供的嫁資數(shù)量而定。女方親鄰頑童,此時要故意關(guān)閉大門,擋住迎親隊伍,待男方塞進“開門包”,三次請求后,才肯打開,這是古代搶婚的遺風(fēng),新娘只有經(jīng)過男方的一番努力、智力爭取,才能迎娶,在今后的生活里會加以珍惜。
女方中午喜酒正餐,稱之“大業(yè)酒”,宴畢,開始發(fā)嫁資,首先讓“馬桶小叔”用兩只土制的夏布布袋挑走草席、馬桶,馬桶里還放生蛋和熟蛋,這些蛋也表示新娘會生“子”,這些蛋歸“馬桶小兄”所有,還要將生蛋向新娘換取熟蛋,以示討彩。
花轎一般在午后起身,但要保證晚宴前趕到男方家。在花轎到達之前,扛嫁資的先到男方家,把嫁資全部抬入房內(nèi),把新房布置一新,為新人鋪床;ㄞI抵達后,大開正門,鞭炮聲聲。由男方兩位少女牽接轎,扶出新娘,新娘會向花轎上方撒三把鹽米,以解煞神。大門門口放一火爐,新娘要跨過火爐,表示去掉晦氣。然后用新草席或紅氈毯放在轎門前,然后把她引入新房。這時男方親戚要觀察新娘,是左足或右足先邁進新房門檻,預(yù)示先生男或生女,一般娘家出門時有叮囑,新娘多數(shù)邁左腳。一到房內(nèi),就有一個婦人前來象征性揩面,然后“喂新婦飯”。
隆重的拜堂儀式在鞭炮聲中開始,在贊禮高聲唱儀下,新郎新娘雙雙跪拜天地、祖宗,夫妻對拜;槎Y畢,新娘由女儐相導(dǎo)引入洞房,稱“送洞房”。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來,新郎要走出來接待賀客。喜筵要按來賓的尊卑長幼排定座位,首席東一位鐵定為舅公,寧海古話說,“娘舅大石頭,講話獨句頭”,新郎的舅舅,其家庭威望最高,凡家庭或有糾紛乃至分戶,最高法定非舅公莫屬。
酒席吃罷,鬧洞房,待到子時將近,新人喝“合巹酒”,大家共吃“和氣食”再放三聲鞭炮,男女儐相告辭出房。待鬧房人們走后,即喊事先吩咐好的子侄到馬桶里撒一泡尿,俗稱“馬桶尿”,預(yù)示新娘會生兒子,討個好彩。次日,入宗祠祭祖,舉行“吃茶”儀式。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認識男方的長輩。長輩依次坐在堂前,新娘上前捧茶捧鞋下跪,長輩們回贈紅包,謂之“押袋”。中餐,新娘的兄弟(親或表兄弟)應(yīng)約而來,男方設(shè)席款待,稱“請舅”,大舅坐東位,由德高望重的親友或弟兄作陪。四鄰八舍,紛紛前來觀看新娘子,小孩們更是活躍,成群結(jié)隊闖入新房,伸手要糖要蛋,有的去之復(fù)來。伴姑也開始代表新娘,以主人身份招待來賓,敬茶遞煙。“新娘三日無大小”,這時候往往是農(nóng)村的小型“狂歡節(jié)”,洋溢著善意的笑聲。
結(jié)婚六禮過后,再進入過渡期。結(jié)婚第三天,新娘偕新郎回娘家,稱之“回門”,岳家設(shè)宴款待女婿,稱之“請新姊丈”。從新婦回娘家的“歸寧”,一直到新婦進入產(chǎn)育期,第二代再舉行誕生禮。此后的婚禮便轉(zhuǎn)化為家慶紀念日,按周年慶賀,直到終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