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賢
21、鐘允謙,本姓黃,字汝益,廣東瓊崖(今海南省)人,進士。嘉靖十年(1531)任縣事,以經(jīng)學(儒家經(jīng)典)整頓吏治,蒞事嚴而有法,庭無私自進見,奸民狡吏,都不敢欺昧。建社學,置社田,留心教化。后升主事,歷官萊州知府。
22、楊時秀,號禹峰,安徽懷遠人,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十五年知縣事,守己愛民,尤重風節(jié)。初方正學祠建于故里,為昭示前人修行,興起后學之化,乃創(chuàng)祠于躍龍山。歷官按察僉事,著有《春秋集傳》三十卷。
23、張士賢,號咸齋,江西人,舉人。嘉靖十九年(1540)任縣事,躬行節(jié)儉,先德后刑,有故循吏之風。時官場喜諂媚上司、趨炎附勢。士賢獨守,剛正不阿,不從上意,遂拂袖而去。論時政具有高見。
24、劉洵,號蘇庵,江西鄱陽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擢升戶部事給中,以直言被謫祁門縣丞。二十二年(1543)改任寧海知縣事,蒞事六個月,豪滑之徒隱跡,民甚安心。
25、林大梁,字以任,號雙湖,福建同安人,舉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任縣事。歷任九載,治尚寬平。時倭寇在吳、江、閩、廣四省騷擾。邑因無圍城,民甚恐懼,力請當事者筑之。城池建立,倭突猝至,得以防守。民賴以安。后升化州知州。
26、吳三畏,號半村,福建莆田人,舉人。嘉靖間任寧海教諭,學問淵博,行誼端方,士多仰其造就。尤善吟詠,長于楷書。后升嵊縣令。
27、王自勉,江蘇碭山(今隸屬安徽宿州)人,萬歷十三年(1585)寧海教諭。為人磊落,一言一行,悉有準繩。訓士教育以德為先行。后文藝所著有《淮河圖經(jīng)》,升瑞州府教授。
28、曹學程,字希明,一字心洛,廣西全州人。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初任湖北石首縣令,以外艱歸。十八年(1590)補寧海知縣。力以厚風俗,阜民財,興學社為自任。逾年修邑志,設季課,創(chuàng)社倉,以備饑荒。立征法,以寄寓體恤于民。時有芝草生長多顆麥穗之瑞兆。二十年(1592)升屯馬柱史,后以建言反對冊封外藩事,刑獄十年,其子正儒上疏,乞代坐牢始釋。
29、丁天相,號竹坡,江蘇泰興人。以孝聞名,為學博深。學子中有家貧者,即賑之。其受侮于豪強者的弱民,代為剖訴明白。后按時與曹令學程相唱和。后遷通州學正去京一程時,曹令建言被捕入獄,天相每間日遣役問候,仍以吟詠相往還。曹令語曰:“丁公愛我,此亦友誼之所難也!焙笊晨h知縣。
30、王演疇,字孟箕,號震澤,江西彭澤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知縣事。上任即揖讓僚屬遵紀守法,曰:“毋自怠污,上官三尺”。眾肅然。年大饑,停止預征之賦曰:“民今且半寂,奈何取來,歲末莩甲者,重朘其生也!笨な匾詫捜莸闹鲝垼淅艏眹@曰:“民牧謂何終不敢媚上以榮。”己泫然淚下,富民聞之盡踴躍交出賦稅,并有超過他邑。又建社倉,廣養(yǎng)濟院,在南觀(崇圣觀)廢址上辟為緱城書院。捐廉治之,清核寺觀田糧,增置學田四百余畝。方正學先生嫡裔居華亭易姓俞,附有遺書,學院楊公廷筠檄文曉諭下,松江守張公九德,急迫為褒揚保護,使復姓歸宗,守故里祠。公去十余年,邑人追慕,建祠祀之。
31、張邦翼,號軫南,湖北蘄州人,萬歷二十六年(1598)任縣事。當機敏捷,清凈不擾。時西郊外洪水決城,率民砌壩堰至今賴之。筑勢馬山塔以培文脈,奏最調繁臨海。歷官四川總憲,后改云南副憲。
32、顏欲章,本報《城東五公祠》一文有刊載。
33、林光庭,本報《城東五公祠》一文有刊載。
34、周維鯤,字仲化,號南地,福建浦城人,舉人。萬歷四十三年(1615)任縣事。剛上任,遇大旱,即率僚屬徒步取水禱白龍?zhí),陳詞懇摯,俄傾大雨,隨從者以蓋旗下而去。周曰:“吾禱得雨,豈避雨哉,步行數(shù)十里淖泥中,歲遂大有(年就會大豐收)!本庸僬\樸無偽,不喜聽人胡言,曰:隨便揭人隱情,我當明察清楚。寧邑田多土地瘠薄,豐收時所入也不足需要,而牟利者(糧販子)運出焦滅于村外。維鯤設嚴禁,民用有儲藏。任期滿遷安徽池州時離世。
35、胡懋道,字元樸,湖南寧鄉(xiāng)人,由進士任縣丞,代二任知縣事。清火耗,革常例,縣衙門內(nèi)肅然。年偶饑荒,成群饑民赴郡(臺州)糴米,返回途中驛官索米少許,懋道知,遂嚴懲其役,并布告禁諭之。后遷濟寧州判官。
36、蘇萬杰,號平觀,姚江人。以鄉(xiāng)薦署教諭開始,即集學生選拔其秀異者,給月定課期,學田收入,歷五年。重于潛心勵志學者,尤為優(yōu)厚。遷滇南參政時,遇麗水人何應乾,號景純,任訓導,氣相同,與蘇無稍間。
37、宋奎光,字元實,號培巖,常熟人,萬歷四十年(1612)舉人。博學宏識,能詩文,工書法。崇禎四年(1631)任縣事。當積弛之余,修葺城垣,建公署,修邑志。任期內(nèi),百廢俱興。
38、張紹謙,字道益,一字牧夫,江西南城人,拔貢,崇禎十五年(1642)任縣事。上任首拜謁方正學祠,愾焉仰止。乃購《遜志齋集》善本,重付梓之。蒞事精明,興利除害,卒民勿忘其德,康熙九年(1670)祀名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