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靈恩
亭旁,是我們這次臺屬紅色之旅的第一站。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把我們從寧海拉到了三門縣亭旁鎮(zhèn)。一下車,我們便被小鎮(zhèn)滿滿的紅色創(chuàng)意元素所包裹。無論是公交車候車亭,還是路口指示牌,無不提醒著來客:這里是紅色小鎮(zhèn)。
盡管下車時恰逢來了一場時間短短的豪雨,待我們移步來到矗立著“浙江紅旗第一飄”造型的紅旗廣場時,雨點就小了下來。好似老天知道不該用這種方式來迎接我們。
91年前的今天,在這個當時還屬于寧海縣的亭旁小鎮(zhèn),發(fā)生了震驚華夏的紅色暴動——亭旁起義。由包定等一批共產黨人在浙東打響了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并建立了浙江第一個區(qū)蘇維埃政權。在參加起義暴動中,就有不少如鄔逸民等寧海籍著名早期黨員,亭旁暴動因此被譽為“浙江紅旗第一飄”,也成為當時寧海共產黨人的初心出發(fā)之地。
我們拾級而上,先是到亭山上的亭旁起義紀念碑參觀。抬頭望去,紀念碑如一柄利劍刺向天際。碑塔上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題寫的“亭旁起義紀念碑”7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熠熠生輝。紀念碑兩側一尊尊烈士塑像栩栩如生,包定烈士等人的詩文刻成的詩碑一齊展開,成了紅色碑林。
亭旁起義紀念館,是一幢兩進兩層的大院子,它是當年亭山小學的舊址。紅旗一展農軍起,長矛梭標齊上陣。一件件存列品仿佛在訴說著當年的激情與澎湃,一幅幅圖片文字鋪展著當年的戰(zhàn)火與硝煙。在那里,我們重溫了那些耳熟能詳的革命事跡,讀懂了一個個如雷貫耳的英雄人物。他們的事跡讓訪者感慨,他們的豪情讓訪者激動。
參觀完紀念館,我們游興不減,移步換景。沿著紅色小道,又緩緩地趨往包定故居。老宅是個四合院,古樸典雅。這位當年暴動的總指揮和蘇維埃主席,祖上也是大戶人家,而他更是一位當地頗有名氣的“亭旁才子”。他曾在早創(chuàng)時期的寧海中學任職任教,早年他著有詩集《鵝湖遺矩》,寫下了“紅旗插遍臺山日,喜看萬民忙分田”等革命豪情。包定,這位十足書生模樣的教書匠,竟是一位堅定的革命者,他帶領數百農軍,聚集丹邱寺,攻打任家大院,建立蘇維埃政權,震動了當時國民黨的浙江省政府。后遭幾路省防軍的圍剿,起義最終失敗。起義紅軍或遭屠殺,或隱蔽出走,包定也避走他鄉(xiāng),繼續(xù)堅持革命斗爭,幾經挫折,終被投送進浙江陸軍監(jiān)獄,直至犧牲在杭州松木場。
他的犧牲使浙東少了一位出色的詩人,但多了位感天動地的鋼鐵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