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胖堂
據(jù)有關資料顯示,李白至少兩次游覽天臺山。一次是在唐開元十五年(727)夏季,李白從廣陵(今揚州)乘舟沿京杭運河南下,渡過錢塘江到會稽(今紹興),又沿曹娥江溯流至剡中,然后又從剡中出發(fā)進入唐興縣(今天臺縣),再前往天臺山。他登上華頂峰,作《天臺曉望》:
天臺鄰四明,華頂高百越。
門標赤城霞,樓棲滄島月。
憑高遠登覽,直下見溟渤。
云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
風濤尚洶涌,神怪何翕忽?
觀奇跡天倪,好道心不歇。
攀條摘朱實,服藥煉真骨。
安得生羽翰?千秋臥蓬闕。
在這次游覽中,李白先是“憑高登遠覽,直下見溟渤”;然后看見海上“云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之壯美;驚訝于“風濤尚洶涌,神怪何翕忽”之神奇;從而發(fā)出“觀奇跡天倪,好道心不歇”之感嘆。
李白的首次天臺山之旅,有沒有到過寧海地界,因為缺少史料依據(jù),不好妄自揣測。但是李白在詩中描寫了波瀾壯闊的寧海海上景象,應該是事實。這是因為華頂峰東面便是寧海,是離天臺山最近的出海處,也是在華頂最可能見到“溟渤”奇觀的地方。
李白第二次游覽天臺山,已是20年之后,即唐天寶六年(747)!疤鞂毩d(747)秋天,李白到達會稽,與好友元丹丘會合,一起憑吊了已經(jīng)仙逝的老友賀知章。那年冬天,他同友人乘舟南行,經(jīng)過寧海,登上了天臺山。在華頂之上,他又一次遠眺滄海,浮想翩翩。山頂?shù)膹毓呛L,使他徹底地清醒了,他寫下了《登高丘而望遠》。在詩中,他說,眼前看到的,只是六鰲如霜的白骨,海上三神山早已不知蹤影;他說,銀臺金闕的神話只在夢中,就連秦皇漢武也沒有成仙,不然,他們?yōu)槭裁此篮筮B自己的陵墓都保護不了?”(摘自《“仙風道骨”與李白的天臺山情結》,作者谷風,載于2014/6/13《臺州日報》)。
據(jù)文中所述,李白一行由越州乘船至寧海,在寧海海岸登陸,繼而西進天臺山。之所以選擇在寧海上岸,可能也是基于寧海是離天臺山最近的登陸點,比如有“臺岳東門”之稱的王愛山距離旗門港出?诓贿^二三十里路程。在途中,李白登上寧海海邊的一座高山,極目遠望,只見滄海茫茫,白浪滾滾,不禁感慨萬千,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登高丘而望遠》:
登高丘而望遠海,六鰲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白日沉光彩。銀臺金闕如夢中,秦皇漢武空相待。精衛(wèi)費木石,黿鼉無所憑。
君不見驪山茂陵盡灰滅,牧羊之子來攀登。盜賊劫寶玉,精靈竟何能。窮兵黷武今如此,鼎湖飛龍安可乘?
詩中銀臺、金闕、精衛(wèi)、黿鼉等都是古籍上所記載與東海或海上仙境有關的典故。而六鰲(敖)、三山等,竟然與舊時寧海三門灣一帶的地名暗合。
李白在同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還有這首《同友人舟行游臺越作》:?楚臣傷江楓,謝客拾海月。懷沙去瀟湘,掛席泛溟渤。蹇予訪前跡,獨往造窮發(fā)。古人不可攀,去若浮云沒。愿言弄倒景,從此煉真骨。華頂窺絕溟,蓬壺望超忽。不知青春度,但怪綠芳歇?粘轴烐椥,從此謝魏闕。
這首詩提到李白先是揚帆于大海之上,再登上華頂“窺絕溟”,絕溟的意思為一望無際的大海。與他20年前所作的《天臺曉望》一樣,都可能是在華頂峰上所見寧海壯美的海上景象。
不過望見寧海,并不等于到過寧海。
杜甫與被唐玄宗譽為詩書畫“三絕”的鄭虔交往甚篤。他們在長安相識,一見如故,成為莫逆之交。在鄭虔被貶臺州后,杜甫作有多首詩歌表達掛念之情,其中“臺州地闊海冥冥,云水長和島嶼青。亂后故人雙別淚,春深逐客一浮萍”,感人至深。此外還有《懷臺州鄭十八司戶》:“天臺隔三江,風浪無晨暮。鄭公縱得歸,老病不識路”等。從這些詩作可以看出,杜甫對浙江沿海一帶的情況比較熟稔,這可能與他在青年時代“壯游”天臺山等浙東地區(qū)的經(jīng)歷有關。
杜甫曾經(jīng)寫過《壯游》一詩,大約作于唐大歷元年(766),當時杜甫正臥病于夔州。這是一篇自傳性的敘事詩,從他幼年學詩寫起,歷敘漫游齊、趙,洛陽科舉失第,至長安十年,又經(jīng)安、史之亂到滯留巴蜀的生活。
《壯游》(節(jié)選)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場。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業(yè)嗜酒,嫉惡懷剛腸。
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
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
王謝風流遠,闔廬丘墓荒。
劍池石壁仄,長洲荷芰香。
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
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
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
蒸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
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
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
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xiāng)。
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
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
呼鷹皂櫪林,逐獸云雪岡。
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鹙鶬,
蘇侯據(jù)鞍喜,忽如攜葛強。
快意八九年,西歸到咸陽。
復旦大學查屏球教授在研究杜甫的《壯游》后,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他在姑蘇臺已準備航海,又說渡浙,應是由蘇州乘船沿著運河到錢塘江,再渡江入越州,又沿剡溪到天臺(山),再從天臺(山)附近入海向北航行,入長江口返回!(查屏球《盛唐詩人江南游歷之風與李白獨特的地理記憶》)。按照查屏球教授說法,杜甫游浙的線路可能是:姑蘇——錢塘江——越州——剡溪——天臺山——天臺山附近(入海)——長江口。而距離天臺山最近的入海口就是寧海,再加之杜甫是北歸,從線路、路程等角度考慮,應該不會舍近求遠,繞到臨海去入海。故而,杜甫的入海地點很可能就在寧海。
當然,以上說法還只是一種推測,有待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