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王啟超
華鉅镕,原名嘉寅。1882年2月出生在今躍龍街道華山村的一個小康家庭。青少年時代,鉅镕喜讀兵書,常習武。雅興來時,吟詩作詞。平時秉性剛毅,好打抱不平。有一次,20幾歲的華鉅镕,有事去鎮(zhèn)海,聽得鄉(xiāng)人報告,玉泉寺的一位伙工,被一家店主誣為竊賊而吊打。鉅镕一時性起,趕到店家,為同鄉(xiāng)人抱不平,并交涉索賠了一些養(yǎng)傷費。
光緒三十四年(1908),華鉅镕考入武備學堂學習軍事。學堂總辦伍元芝傾向革命,華鉅镕深受其影響,常常向家人讀起武備學堂廳柱上的一副楹聯(lián):十年教訓,君子成軍,溯數(shù)千載,祖雨宗風,再造英雄于越池;九世復仇,春秋之義,原爾多士,修鱗養(yǎng)爪,毋忘寇盜滿中原。
華鉅镕于宣統(tǒng)二年(1910)武備學堂畢業(yè),被委任新軍23團3營9連連長。該營營長薛炯,也是寧海人。
華鉅镕在杭州期間,與新軍中的寧海籍將校葉頌清、童保喧、葛振、薛炯、尤芬等人結(jié)交甚深,常同光復會員相聚一起,投身革命活動。同時,華鉅镕對家鄉(xiāng)的變革十分關心,有一次,大女兒鳳樓請人裹小腳,正在家探親的華鉅镕獲悉,當即將女兒的小腳鞋砍成數(shù)段,從此,大女兒不再裹足。
1911年10月10日(農(nóng)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fā)。此時的華鉅镕已推為校級軍官。11月3日,革命黨人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決議于次日11月4日,各部隊同時起義。新軍81標代理統(tǒng)帶朱瑞集合號令,華鉅镕帶著全體士兵臂纏白布,手持武器,齊集操場。是晚12時,華鉅镕身先士卒,經(jīng)艮山門及清太鐵路城洞進城,包圍旗營,經(jīng)幾番英勇攻擊,旗營繳械投降。
11月6日,在省軍政府任職的童保喧委派華鉅镕來寧海響應光復。華鉅镕欣然帶領6名部屬即日趕到寧海,一舉扣押了知縣,寧海即日光復。眾百姓在歡呼慶賀中,紛紛要推華鉅镕出任主持縣政。華鉅镕婉言解釋道:“我光復寧海,不是為做官。我乃一介武夫,軍人不從政!彪S即,向眾人推薦了清管帶花春廷為代知事。華鉅镕家中親人均在城郊山頭華,近在咫尺,但他“三過家門而不入”。寧海光復的第二天,華鉅镕就帶著士兵返回杭州。
浙江光復時,江蘇的革命黨人也已發(fā)動起義。但張勛的武定軍固守南京,攻之不克,故急電浙江,要求派軍援助!罢丬姽幓斐芍ш牎背稣,以華鉅镕所在的三個營為骨干。
華鉅镕的步兵營把南京城墻摧毀幾處,乘勢沖鋒入城。蘇浙聯(lián)軍各部也陸續(xù)進城。12月2日,南京光復了。
未久,在全國各省的代表集議群請下,孫中山入南京主持大計?偫砣氤菚r,華鉅镕列隊擁護,并帶部隊擔任警戒任務。在慶功祝捷中,孫中山親手贈送浙軍有功將校精制寶劍一把,華鉅镕把它一直珍藏身邊。死后由家屬保存至解放后,惜在“文革”中被抄走。
金陵首都奠定不久,中山先生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職,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成果。
4月,袁世凱組籌安會,妄圖稱帝,朱瑞竟上表勸進。還用卑劣手段殺害辛亥革命戰(zhàn)友王金發(fā),以博得袁世凱的歡心。華鉅镕跟隨童保喧發(fā)動兵變,包圍將軍署,趕走朱瑞。
1919年5月,童保喧病逝于廈門。徐世昌大總統(tǒng)追認童為陸軍上將。童保喧的靈柩奉旨回籍安葬,華鉅镕特地護送回寧海,還攜原配夫人到杭州,參加了童保喧的靈位入祠儀式,并在靈堂上又一次見到了出席祭悼的孫中山先生。
1924年,由于家中有事,華鉅镕正在寧海。9月初,華鉅镕突然接到師部發(fā)來的急電,告知軍閥孫傳芳部正攻浙江,令之速返部隊。接此電文,華鉅镕立即整理行裝坐轎到薛岙乘船。當華鉅镕上轎時,突然轎腳發(fā)出折斷聲,送行者驚恐地認為此乃不祥之兆,紛紛上前勸阻他留下來,妻兒們也跪在轎邊求他暫不要走。面對眼前情景,為人忠勇的華鉅镕對親人們說:“國難當頭,軍令如山,不能違抗!”說罷,仍叫轎夫抬走,第三天就到達團部所在地江山。
這時,華鉅镕指揮300多人一個營,踞守在江山縣老虎山,頑強阻擊孫傳芳閩軍。有位指揮官喊令道:“是自己人,不許還擊!”華鉅镕遂令士兵停止還擊,閩軍接近時,才知道上當受騙。華鉅镕立即下令痛擊,但為時已晚,華鉅镕的腿部遭閩軍槍彈打穿。他臨危不懼,依然騎在馬上指揮反擊。戰(zhàn)斗一直打到午后3時,緊要關頭,浙軍內(nèi)部出現(xiàn)叛將,原駐衢隊長、浙軍炮兵團團長張國威與孫傳芳有舊交,陣前倒戈作內(nèi)應,致使身處一線指揮的華鉅镕腹背受敵,身中7彈,壯烈殉國于江山老虎山麓,享年42歲。
華鉅镕犧牲后,家鄉(xiāng)親屬派其堂兄華嘉儀赴戰(zhàn)地收殮,由于江山戰(zhàn)斗激烈,浙師陣亡100多人于老虎山口,華鉅镕又是血肉模糊,很難辨認,只得將他同陣亡的將士忠骨一起,就地埋于老虎山。當時還立了一塊很大的墓碑,此碑抗戰(zhàn)時遭毀。堂兄領了華鉅镕的遺物回到寧海,華夫人就在華山村的黃泥堂建造了一座華鉅镕的衣冠冢。第二年清明,華夫人攜大女兒華鳳樓,在華鉅镕生前的勤務兵華嘉祺陪同下,專程到仙霞嶺祭奠亡靈。為了表彰華鉅镕的英勇功績,國民政府授予華鉅镕“績忠可封”匾一幅。此匾在文革中散失。
華鉅镕生前穿的兩套軍衣(校官服),已由華的孫輩華荷英、宣賢、雅麗、宣杰一起贈送給縣文物辦保存。上世紀80年代,在華山村征集到石鼎一個,約重百余斤。老年村民說華鉅镕每天清晨,舉著石鼎上小洋樓,一口氣能上下三趟,可見他膂力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