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逢竑
深甽五洞橋位于深甽村北的鳧溪上游甽水上,清光緒《寧?h志·橋梁》載:“緱北第一橋在北五十里深甽村,計五洞,長28丈,橋勢隆起,屈曲如虹,兩旁有石欄護之,國(清)朝光緒十五年(1889)建!1986年版《寧?h志》則有更具體記載:“深甽橋,位于深甽鎮(zhèn),初建年代無考,清光緒十五年(1889)改建,為五孔不等跨半圓石拱橋,橋面用卵石彈鋪,兩邊設(shè)石欄板,有望柱60對,鐫獅、虎、象、猴、花鳥等,姿態(tài)各異,形象逼真,全長79.1米,寬4.4米,高8.3米,屈曲如虹,蔚為壯觀,素稱緱北第一橋,1961年加固成公路橋!
深甽是我縣北鄉(xiāng)交通樞紐,未通公路前北去奉、甬多半經(jīng)深甽。囿于財材限制,深甽村北的甽水上未建牢固大橋,據(jù)傳數(shù)度建造的木橋和石板平橋?qū)冶缓樗畵p毀,直到規(guī)模較大的“鎮(zhèn)安橋”建成(為石板平橋),仍被洪水沖垮。清光緒年間,村內(nèi)族首和社會名流倡議建造大橋,并發(fā)起勸募財物義舉,還確定胡姓新五份世昌公派下第四代孫宏芬公負責籌建。清光緒九年(1883)開始籌集資金和備料,廣泛征集能工巧匠,歷經(jīng)7年寒暑,通過嚴格選石奠基和精工細琢的打磨施工,深甽大橋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建成。
深甽大橋是規(guī)模宏大的半圓石拱橋,每塊石料均精雕細琢,整座大橋牢固矗立。保護橋腳的“水底平”和“大水撞”建筑施工也十分講究,“水底平”離橋腳下游10余米處在水底埋下古松打底,上面覆以10余人抬扛的大巨石加壓成下沿基石,以此向上均以大塊石緊密填鋪,一直延續(xù)到上游10余米筑成攔水壩。再在每個橋腳上游建有兩米多高的“大水撞”,用平整的大塊石逐塊相扣形成船鋒,緊貼橋腳上方,達到發(fā)大水時將洪水向兩旁分流,橋腳免受沖擊的目的。“水底平”和“大水撞”牢牢將橋腳鎮(zhèn)住,確保橋腳的穩(wěn)固。經(jīng)130年歷史、無數(shù)次洪水沖擊無絲毫走樣。1961年改為公路橋后,承擔了38年的通車使命。特別是1988年發(fā)生“7.30”特大洪災(zāi)時,甬臨線公路鳧溪大橋被洪水沖垮后,無數(shù)車輛改道經(jīng)過深甽大橋(包括載重貨車),仍巍然屹立。事實證明橋面鐫刻的“磐石奠安”和“中流砥柱”8個大字,名副其實。
深甽大橋無論近觀遠眺都很壯觀,橋頂路面用精選卵石嵌彈,通過能工巧匠之手,拼湊成美麗的圖案。大橋頂點高出地面8米多,為緩沖高差,大橋南北兩頭坡度拉長,上橋如履平地。此橋不僅為路人提供交通便利,也是村民和游客休閑、游覽的好平臺。
深甽大橋建成后還綜合利用。大橋下面可以通竹排,將山區(qū)的竹木柴炭和滬、甬等城市的物資運到鳧溪碼頭,使深甽老街成為山區(qū)的鬧市。大橋上游建筑的攔水壩,成了深甽最主要的農(nóng)田灌溉渠道——“上堰”,承擔著村南半數(shù)以上水稻田的灌溉。大橋南端專門建有通水涵洞,作為上堰的壩口,涵洞以下分段建有埠頭,作為村民取水、洗菜等日常生活的場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本村實業(yè)家胡其康還將攔水壩加高、堵漏,使“上堰”增加水量,在下游建成水對(水臼)、水磨,利用水力搗米、磨粉。在缺乏機電的過去,此項實業(yè)曾紅極一時。由于大橋上游筑壩設(shè)堰,自然形成水潭,與上游的巖頭潭連成一片,由此隔水庵(現(xiàn)改為光明寺)前成了理想的人工湖,常年綠水蕩漾,魚群暢游成了水中盆景。尤其是農(nóng)歷十月半的隔水庵廟會,朝拜真君大帝,人山人海。為便于路人休息和避雨,大橋南頭還特意建造南北貫通的路廊3間。
籌建深甽大橋的宏芬公,業(yè)績和人品值得點贊。據(jù)傳宏芬公為完成此項工程,既管財物,又抓進度質(zhì)量,疲于奔命。他的兒子通謙公見父辛勞,主動協(xié)助分擔。父子密切配合,將家事丟在一邊,堅持近10年寒暑。大橋建成后,將余資和財物籌建新雋書院(即新雋完全小學)。新雋書院坐落在大橋北端、隔水庵東側(cè),是全縣名牌小學,可惜在1943年被新嵊土匪焚毀。
1999年,緊靠大橋下側(cè)另建公路橋,明確古橋為步行橋。為修復(fù)古橋改為公路橋時造成的損壞,2004年當?shù)仄髽I(yè)家和名士捐款19萬元,由胡中才、胡榮衛(wèi)等主持,對大橋進行重新裝修,為古橋增色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