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
八角樓古井
城東八角樓巷很老很老了,這恐怕是八角樓古井給我造成的印象。不過,我記事起,八角樓巷得名之肇的八角樓,已是只聞其名,不見其形。
《寧海縣地名志》載:八角樓巷北起白石頭路,向南折東至環(huán)城東路。長430米,寬2至4米,卵石路面。該巷原有古建筑八角樓,故名。
另據(jù)《白石村志》:八角樓遺址在八角樓古井北首,城東小學(xué)幼兒園內(nèi)。明洪武八年(1375)華九敘建。清光緒《寧?h志》又載:華九敘,同陳與可入覲,命以官,不受,賜名“常春老人”,歸,建八角樓,額曰常春。
華九敘學(xué)問淵博,不受功名利祿。年長,邑里公舉其賢能,明太祖親自召見,賜官不受,歸家后在宅北建常春樓,樓為八角形,俗稱此樓為“八角樓”,之后,附近巷井就以八角樓為名,一直延襲至今。
宋元間,華姓聚居在今八角樓巷一帶。八角樓巷北首,還有一處“華家小祠堂”,后改成白石大隊曬谷場。華九敘祖、父輩均任朝廷要職。華九敘德高望重,卻辭官在鄉(xiāng),應(yīng)該屬于“員外”——官員編制之外的名人。華九敘后人中,有一名伶華維揚,東門人慣稱“大揚”,以“革命樣板戲”年代扮演楊子榮名震一時。
方孝孺友人、明初太學(xué)生楊覯曾寫過一篇《常春樓賦》,描繪此樓高大雄偉,四周景色宜人。八角樓歷經(jīng)明清兩代,可惜在民國初年坍毀。我就讀城東小學(xué)時,尚在幼兒園廁所前見“瓦礫爿”一堆,人稱“高壇頭”,據(jù)說就是八角樓遺址。我們一班小人,每天在“高壇頭”嬉鬧,卻不知底下埋葬著錦繡文章吶!
八角樓巷最揚名的,就是八角樓井。此井外表普普通通,石砌井欄,卵石井壁,其水卻夏不盈、冬不涸,清冽異常。我家住道義坊巷,離八角樓稍遠,一般用水去白石頭井擔(dān)。但每年浸年糕的用水,大人必叫我去八角樓井擔(dān),蓋因其水浸過的年糕,即使到上春頭,也不會“腳丫凝臭”。
由于水好,到八角樓井打水的人永遠是那么多,小小的井欄總圍著一圈人,也總有人井繩繃斷,鉛桶沉底。那年月,鉛桶是“值鈿家生”,不舍得丟棄,就用水鉤擔(dān)拼命撈。實在撈不起時,人們就會去井邊住戶請一個名“全”的人幫忙。那“全”瘦高個,有點謝頂,是個熱心人,撈鉛桶有一手,以一天之內(nèi)幫人撈起6只鉛桶成為“網(wǎng)紅”。有時正吃飯間,有人來叫撈鉛桶,他也飯碗一扔,操起長竹竿奔到井邊,惹得老婆嘟嘟鬧。那時沒有“物業(yè)費”一說,“全”幫人撈鉛桶完全免費,事成之后一聲“勞駕你吶”,就是最大的收獲。
上世紀70年代,八角樓巷內(nèi)辦起“白石醫(yī)藥儀器廠”,部分村民進廠當工人,多少高興呵!該廠效益蠻好,積了點錢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看的人擠得水泄不通。廠長潘國賢蠻爽氣,干脆把電視機搬到二樓陽臺上,大家在樓下道地隨便看,幾百雙眼睛盯著小小的黑白圖像,照樣看得有滋有味。
世事滄桑。八角樓巷、八角樓井躲過了東門大拆建,還是沒躲過近幾年的“棚改”——我親眼看到井欄被鏟車撬翻,可憐巴巴地躺在爛糊泥中!八角樓巷也被新矗起的“春景花園”所替代,香消玉殞。只是常常想起幫人撈鉛桶的“全”,還安好否?
八角樓、八角樓巷、八角樓古井,就這樣從活的實物變成死的文物,最后變成被拋棄的廢物。惜乎!
(留住緱城記憶 縣征收辦聯(lián)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