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章莉通訊員徐銘懌周林云
縣志記載:“清溪源出蒼山,東南曲曲三十三里入縣西境之江灘天寧堂,會木坑水經(jīng)上葉,出坑口,并紅巖里山水,經(jīng)桑洲市,至沙地橋始可通筏,出沙婁廣濟橋有海潮始可通舟,至沙婁港又有東岙溪來注,再旗門渡入海。”
獨繞清溪曲
清溪流域發(fā)源于天臺蒼山北麓,在天臺境內(nèi)有大柳溪和泳溪在羊店村處匯聚成為清溪,由天臺下溪頭村進入寧海桑洲境內(nèi),經(jīng)上葉、遼車、坑口村至桑洲穿村而過,自西逶迤東去,在沙柳旗門港注入三門灣。主流全長39.5公里,桑洲境內(nèi)12公里,流域面積164平方公里,桑洲境內(nèi)54.62平方公里。清溪水如蒼龍出山般流速湍急,滴水穿石,在山澗巖壁下形成了九個深潭,稱為“蒼山九龍?zhí)?rdquo;。在王愛山崗南坡,清溪進入寧?h境內(nèi)后,水勢漸漸變緩,兩岸也變得開闊。溪流兩側(cè)高山植被覆蓋,蔥翠茂盛,谷中之水清澈見底,故名清溪。
清溪屬山溪常流性河,桑洲至旗門港一段還可通竹筏,沙柳以下有海潮,也可通船只。往王愛山西眺村不到的山路上走,向下望去,清溪清澈的溪流曲曲折折,時隱時現(xiàn)。寧海史上第一位進士周弁,和寧海史上學位最高的一甲三名探花盧元質(zhì)就是喝清溪水而長大成才的。
桑洲因鄰水而居,先民與洪水進行上千年的搏斗,形成了浙東一帶獨特而卓絕的砌石技藝,至今仍為世人所崇尚。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民國后,村人合計將長塘北側(cè)溪流徹底“圍溪造田”,于是籌資建造白墻頭壩。但是工程未完工便遭遇了1922年那場罕見洪災(zāi),于是計劃落空。解放后,桑洲人繼續(xù)開展圍溪造田運動,長塘南岸之溪流蛻變成一條灌水渠,“洲”是徹底地消失了,而這一方水土養(yǎng)育的兒女繼續(xù)演繹著滄海桑田。千百年來,清溪灌溉著兩岸良田,造福著沿岸百姓。這條被桑洲人親切地稱為母親河的清溪,更是承載著桑洲古街的興旺。
桑洲街逢五、逢十為市日,為寧海、天臺、三門三縣附近10多個鄉(xiāng)鎮(zhèn)的農(nóng)副土特產(chǎn)品、海產(chǎn)品、山貨交易集散地。交易的商品除靠擔夫挑來外,主要來自清溪水上棑運。隨著桑洲集市的興起,棑運行業(yè)也隨之盛行,承擔著桑洲集市商品出入的運輸任務(wù)。桑洲盛產(chǎn)白炭、柴爿、竹、木等料材,由竹棑運著順清溪而下稱為放棑,到沙柳溪頭楊埠,轉(zhuǎn)駁到船上,再由船運出,主要銷往上海、寧波一帶。沙柳溪頭楊埠或三門的食鹽、糧食、日用品、海產(chǎn)品等用棑運回桑洲則叫拔棑。據(jù)《坑口村志》記載:清溪源岀天臺山脈,從江灘入寧海。棑運航道起自上葉板砩經(jīng)遼車、坑口、桑洲,再經(jīng)下洋周、沙地至沙柳溪頭楊埠。1959年時還有竹棑9張,主要從事木材、白炭、毛竹、糧食、食鹽、海產(chǎn)品及生活必需品運輸,清溪棑運航道曾為西南山區(qū)物資交流紐帶。隨后陸路運輸興起,從而代替了溪流棑運。
桑洲先民十分聰明,用自己的智慧建造水磨、水碓房。他們利用清溪水力的水磨、水碓加工糧食,有后沙水磨房、龍尾巴水磨水碓房、風水壩頭水磨房、田孔周水磨房、桑園水磨房、麻車楊水磨房(或稱耶穌教水磨房)、田洋盧水磨房、下洋周茶堂水磨房及大路潭水磨房,為古桑洲地區(qū)的糧食加工作出巨大貢獻。隨著現(xiàn)代機械化出現(xiàn),水磨、水碓作坊慢慢地退出歷史舞臺。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后,各大村還開始建造水電站,利用清溪水力資源,集發(fā)電、碾米、磨粉于一體服務(wù)于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