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云高
七月份,寧海縣茶文化促進會組織有關人員,去梁皇山訪茶。我有幸走訪了學士坪茶場、葛洪煉丹房及丹井、葛玄的植茶之地花圃、百鳥巖茶場、赤巖坑茶區(qū)。回來后,我搜集該地域茶資料,感到赤巖茶區(qū),是明代開始的茶游勝地。
宋《嘉定赤城志》記載:“寧海西北七十里有三潭,上潭險地絕無徑,中潭名煎茶,有瀑布瀉其下。下潭于中潭相連。”明《崇禎寧?h志》輿地志中有大松巖潭記載:“西南六十里,潭有三,上險絕無徑,中有瀑布,水清淺,龜魚可數,名煎茶潭。下圓徑三丈許,外溢內寬,水紺色,莫知淺深!鄙鲜鰞商幍闹緯v的煎茶潭,從地理位置看就是梁皇山赤巖坑無疑。
有道是“天下名山因名人而顯,天下名人因名山而揚”。明代萬歷年間,有錢塘(今杭州)五位愛好游覽名山大川、品茶鑒水的好友,他們是徐胤翹、旋萬、顧樸、徐懋芳、謝賡明,慕“江南第一奇山”梁皇山,不畏艱險,跋山涉水來探訪赤巖坑的煎茶潭,托物寄懷,每人留下同題為“煎茶潭”的詩篇,現介紹如下:
徐胤翹,字幼陵。他的詩曰:“石涼晝草溟,潭荒靜筠沸。不見煮水人,但聞茗花味!毙熵仿N、徐胤翓、徐胤翀兄弟三人合作著有《徑山游草》、《龍門游草》、《洞霄游草》的明萬歷年間刻本,現存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匯刊》。我猜想《煎茶潭》一詩可能編入《洞霄游草》卷中,流往海外。
旋萬,字大乾,號汗漫子。寫的詩曰:“三潭少人蹤,比流不堪枕。試問茶癖翁,惜未入水品!
顧樸,字琢公。寫的詩曰:“山宇絕纖垢,暍日空青熒。靜對起靈籟,不謀良自醒。矧起一潭髓,脫渝為大徑。飲漱自無問,何羨兆長齡!
徐懋芳,字君采。寫的詩曰:“寒煙輕蘸碧花生,細雨穿沙竹溜清。安置石床龍首甑,松軒夜聽煮泉聲!
謝賡明,字長俞。他寫的詩曰:“林樾冷冷響石龕,水花浮白吐猶含。松邊竹下疑篩雨,摘茗烹泉待客酣!
從詩人的詩篇中,能看出他們對煎茶潭的贊美,“何羨兆長齡”,用該潭水與茶相煮,使你長生不老!罢肴秃ā保I悟到自然環(huán)境之美,想在此當東道主了,采摘茶葉煎茶招待客人,其樂融融的形象躍然紙上。
梁皇山的煎茶潭是宜茶美水,達到古今評水標準的清、輕、甘、活、冽,潭名“煎茶潭”名符其實。自古以來有“水是茶之母”之說,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提出:“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十分之茶,試八分之水,茶只八分耳!弊阋娝畬Σ璧闹匾。所以說,梁皇山赤巖坑的煎茶潭水,是好水、美水、宜茶之水。名人學士留下的吟詠詩值得我們關注。
明《崇禎寧?h志》記載:同題為《茶巖》的詩有兩首,但沒有寫明茶巖在寧海的哪個方位地點,推測是梁皇山的“赤巖”被譽為“茶巖”而來。這與梁皇山的大松潭有三潭,將中潭稱為“煎茶潭”一樣,蓋蒼山因出產茶,被稱為“茶山”同理,赤巖也產茶很多,被譽為“茶巖”不無道理。
明崇禎年間,有兩位愛茶之人,來到梁皇山赤巖游覽,發(fā)現滿山遍野生長著茶樹,就詩興大發(fā),遂寫了題為《茶巖》的詩。
第一首詩的作者是曹有光,字子夜,明末清初書畫家,康熙三年(1664年)進士,吳門(今蘇州)人。他寫詩曰:“春芽吐巖際,豈輸陽羨名。陶公詩思渴,清味奪金莖。”
第二首詩的作者是郁時晉,字康侯。仁和(今杭州)人。他寫的詩曰:“沙凈巖根石吐涎,寒流沁月靜娟娟。清分陽羨云芽吐,七碗猶然未醉眠!眱墒自姸紝懗隽顺鄮r茶與陽羨茶齊名,極為名貴。陽羨茶產于江蘇宜興城東南三十五里的山上。宜興古稱陽羨,茶名由該地名而來,唐代為貢茶,可見赤巖茶在詩人心中的至尊地位。
梁皇山在明代已是文人墨客向往的茶游勝地,現在梁皇山已開發(fā)旅游業(yè),應該進一步開發(fā)與茶游結合的項目,打好“赤巖茶”貢茶的品牌,擴大寧海茶文化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