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夢想又一次出發(fā)
在計算了激光水平儀沒有進一步擴大生產的可能性之后,他決定縮小生產規(guī)模,開始尋找新項目。
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2011年,央視的新聞正在報道地溝油事件,對于一般人來說,看到這種新聞報道頂多會讓我們減少出外就餐的幾率,而這則新聞卻讓何起平萌生了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的靈感:能不能發(fā)明一種機器,把餐廚垃圾變廢為寶?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廠里的模具師傅溝通,幾經折騰,最初的餐廚垃圾處理設備做是做出來了,但這個設備只能分離出油和固體殘渣,固體殘渣還是一堆惡臭的垃圾,也就是說,除了讓地溝油生產商生產地溝油更容易之外,這個設備并沒其它益處。
辛嶺餐廚垃圾處理中心
喜歡“無中生有”的他又開始了新一輪研究:如何把殘渣進行生化處理,做成肥料?
在通常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中,這時一般都會出現一位扭轉局勢的關鍵人物。何起平也不例外。這次改變何起平第二次人生軌跡的是一位東北的朋友,正是有了這位朋友的推薦,這才有了后來的故事。
這位朋友有個同學的老公是加拿大海歸,剛被人才引進到華中農大,專做微生物研究。就這樣,經過東北朋友的牽線搭橋,在這位海歸博士的幫助下,餐廚固體殘渣經過生化處理終于變成了營養(yǎng)的有機肥料。
有了這個保證,何起平終于有底氣出門推銷這個設備了。他把產品拿到岔路下畈村試用,結果村民不進行垃圾分類,機器很容易堵,面對村民的質疑,他又開始再改進,把塑料袋從餐廚垃圾中分離出來。
利用餐廚有機肥培育的火龍果基地
一次次發(fā)現問題,一次次攻關解決,如今正式面世的餐廚垃圾處理設備已經是他研發(fā)的第五代產品:機器能自動抓起垃圾桶,將餐廚垃圾倒進入口,經粉碎、脫水,加入活性菌進行發(fā)酵,8小時以后吐出褐色有機肥粉末,處理的整個過程,沒有一絲臭味。原先困擾村民們的餐廚垃圾,不但可以利用,而且還能產生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餐廚垃圾“變身”有機肥料,讓村民節(jié)省了買有機肥的錢不說,剩余的有機肥料,何起平承諾會以每噸800元的價格回收。
“我們要求村民每天下午4點后將餐廚垃圾放到‘餐廚垃圾再利用中心’,再由餐廚垃圾生化機來消化,其它垃圾也有相應的投放時間和地點。”下畈村支書周方權告訴記者,現在該村的廚余垃圾基本“零廢棄”。而為做好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下畈村黨員干部分成幾個小組,深入院落,走進每家每戶,上門指導群眾進行垃圾分類。
有了這個“好武器”,寧海從今年起也開始實施餐廚垃圾分類處理工程,現已在14個鄉(xiāng)鎮(zhèn)、4個街道的90個行政村、6個垃圾中轉站以及部分企事業(yè)單位、學校開展了餐廚垃圾分類處理。由此產生的有機肥目前已在葡萄、火龍果、蔬菜、番薯、花卉等作物上得到廣泛應用。
有機肥培育的有機葡萄基地
可以說,何起平這次交出了一份十分漂亮的成績單:餐廚垃圾生化處理機具有3個國家發(fā)明專利,3個實用新型專利,屬于國家循環(huán)經濟示范縣(市)重點項目。該產品的亮相立刻吸引了中化集團中化東方肥料有限公司的注意,與之達成長期戰(zhàn)略合作關系。省、市、縣相關領導現場觀看了加多美餐廚垃圾處理的過程,也為何起平的發(fā)明點了一個大大的贊。
而何起平也坦言,經過多次研發(fā)改造的這個設備,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原來只是會爬,突然有一天站起來走了幾步,并喊了自己一聲爸爸,那種興奮難以言表。他說,在處理好各種垃圾已成為現代社會新課題的大好機遇下,他會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
而我們也相信,處在起步階段的何起平和他的“加多美”,也許當前走得不快,但他一定是比別人走得更遠的人。因為他有夢想,且一直走在實現它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