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相陳東賢
古村龍宮地處群山之中,距寧海縣城約36公里。村莊四面環(huán)山,坐落于盆地中,東臨嶺下、雙湖;南涉西溪、雙峰;西接馬岙、大洋;北依白巖、雙坑。村落總面積約為28平方公里。全村98%以上為陳姓,那么村名為何不叫陳家或陳坑呢?據(jù)《陳氏宗譜》記載:一曰靈公,傳說神龍現(xiàn)身;一曰竇溪或龍溪。離龍宮大庵(龍宮集福院)不到300米處有個龍?zhí),似水晶宮。龍喜樓的山上似有青龍盤踞,儼然一個洞天福地。光緒《寧?h志》“龍宮石竇潭”條記載:
西北七十里龍宮嶼竇在石壁下,世傳龍于此出入,其輾轉(zhuǎn)挨擦處有痕。下為大湫,不知源所從來。竇水瀉下噴激如飛練。崖上有“石龍竇”三字。
這石龍竇又稱龍宮泄。
龍宮泄位于龍溪中部,車可直通潭邊。為了觀賞這臥龍之處的地理風(fēng)貌,我們可以從長潭口下車步行觀光。這龍擇之居非同一般,真可謂:低波溪流翻騰樂,淺灘流水穿石歡。兩岸坡上梯田層層禾苗青,座座小山茶園綠。
行進(jìn)一程,可見前方兩山對出一橋高架,緊鎖住進(jìn)出關(guān)隘。這就是龍宮古橋與獅象關(guān)山。近前看:
橋畔待客風(fēng)雨亭,路列柏傘迎來賓。
古橋龍門虹作彩,獨(dú)挺竹躬杉為屏。
水生合寶山關(guān)攔,地透靈氣物象形。
河淌碧玉樹滴翠,風(fēng)吹笙簫泉撫琴。
進(jìn)了關(guān)山入龍門,前行幾十米有一平橋,佛水龍泉兩流匯于橋下,去集福寺之佛道與龍泄景點(diǎn)兩路岔于橋頭。橋頭豎立“龍溪挺秀”石碑,碑后三山兩水夾生出一塊三角平地。這平地坦蕩廣闊,種植著許多花木果樹:
紅豆杉林盆景園,丹楓金桂紅杜鵑。
低科花卉蜂蝶舞,高珠碩果壓枝彎。
楊梅紅紫藍(lán)莓藍(lán),櫻桃紅過枇杷白。
板栗開口青梅酸,桔子黃透籐梨甜。
踏上龍泄路,悄加留心,第一眼能看到的是“龍龜”,此石極像龜,有鼻有眼尖嘴長頸。由于值守在龍?zhí)犊,所以稱其為“龍龜”。有人認(rèn)為水族奉龜為相,亦叫“龜相”,還有謂之為“龜印”,因?yàn)楣糯佑玫慕鹩『荛L時期是龜形。這龍宮當(dāng)然有“相”有“印”,有龜修成的“龍”。
來到潭前看左右,一頭巨象扇耳環(huán)眼,長鼻曲舞圍山水;又有獅虎競雄,威猛下山守潭邊。再看潭中之水,灘口,清粼粼;中間,綠幽幽;遠(yuǎn)處陰森森。抬頭望:
千潯白幔谷底收,百丈泄瀑裝壺斗。
高崖壁橫路途絕,兩山貫連截溪流。
不知水從何處來,只見一潭泱泱波。
龍穿巖洞游槽出,匯納百川涌暗流。
水從洞中來,龍洞龍路必通“龍宮”。龍泄龍泉注入龍?zhí),肯定就?ldquo;青龍泉”。當(dāng)你注目在光滑的峭壁之上,果然可以看出“水晶宮”字樣的依稀殘跡。凝望巨巖之下,瀑布源自天河,連與東海。
觀賞龍?zhí)吨,我們依著崖邊小徑,登上潭頂石峰。山雖不高,但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看前方:群山逶迤伸展,龍溪玉帶飄流。后方第一尖群峰爭雄,千山競秀。俯首腳下,高峽大壩出平湖,龍泄千仞滾瀑布。靜聽山村犬吠金雞唱,近臨寺院木魚鳴鐘。這就是龍宮泄,龍宮村名也由此而來。1965年,在龍宮泄建起了寧?h第一個鄉(xiāng)村水電站——龍宮水電站,原景才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