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受關注的復旦學生林森浩投毒案最近有了二審結果,仍維持死刑判決。筆者對這樣的判決結果并不意外,卻被林森浩的聲明戳中淚點。他在聲明中寫道:我的人生落幕,希望社會寬恕。此生雖然短暫,之前都投入到學業(yè)之中,缺乏心靈的滋養(yǎng),導致釀成大錯,希望我的悲劇,能讓世人吸取教訓,希望一起相處的人,能多些體諒和友愛,很多一念之差的錯事,希望能借助愛和謹慎,懸崖勒馬,鑄劍為犁。
很多人至今難以理解,像林森浩這樣成績優(yōu)秀,免試保送進復旦大學醫(yī)學院讀研的“天之驕子”,為何會淪為毒死室友的殺人犯?而殺人動機竟是愚人節(jié)的一個“玩笑”,其犯罪根源何在?究竟是性格所致,還是教育缺陷?從媒體公布的細節(jié),我們所知的只是林森浩潛意識中妒忌黃洋所學的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并且黃洋在他面前總是驕傲自滿,激發(fā)了他性格中易怒和心懷怨恨的不良情緒,自卑與自負兩極振蕩,正是這種分裂性格讓一些小得讓人撲哧一笑的理由演化成了“血海深仇”,并最終導致了蓄意殺人。而要解開真正的謎團,除非潛進林森浩內心的最最深處。
如此匪夷所思的案子近年來卻時有發(fā)生,挑戰(zhàn)著人們的神經(jīng)。云南大學馬加爵,因瑣事與同學積怨,即產(chǎn)生報復殺人的惡念,經(jīng)周密策劃和準備,先后將4名同學殘忍殺害;西安音樂學院學生藥家鑫,駕車撞人后又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這些驚天慘劇起于“一念之間”,不禁讓人沉思:這些大學生的心理為何扭曲至此?究竟是誰之罪?
細一分析,大學生群體看似輕松,事實上卻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從小在應試教育和功利教育的雙重圍困下長大,進入大學后又面臨學業(yè)、生活、經(jīng)濟、情感、就業(yè)等多重大山的壓迫,于是自閉、抑郁、焦慮、偏執(zhí)、強迫、精神分裂……種種心理問題開始找上門來。調查顯示,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約占50%左右。喧囂浮躁、迷茫失落、暴戾冷漠、拜金主義……屢屢出現(xiàn)在大學生這一群體中,一個個血淋淋的事實,在不斷警示我們,不是學習好便萬事大吉,心理不健康,再優(yōu)秀的人才也會誤入歧途甚至走向毀滅。
痛定思痛,全社會都要正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林森浩在悔過時說:“我希望青年人多讀點書,早點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同時學會為人處事的智慧,與他人相處多點寬容友愛。改變命運,并非一定要賺很多錢,或者給后代留下多少物質財富,我們通過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精神上富有的人……精神上的富有,至少包括良好的性格,健康的自尊與向善的心靈!绷稚苹谥硪,一個無辜的生命已無法挽回,但世人應警醒。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理應反思。良好的性格,健康的自尊與向善的心靈,這正是我們應該努力追求的,身處逆境時不自卑自棄、怨天尤人,順境時不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加強心理品性調節(jié),確立開放包容的良好心態(tài),這遠比成績重要千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