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寧海人的一些老話,值得我們的黨員干部聽一聽。
“只要坐得正,哪怕和尚尼姑同板凳!闭f的是做人要本分。
“只要一技在手,走遍天下勿怕!闭f的是人要有本事。
“咸菜飯,吃勿厭。”“吃得苦中苦,方做人上人!闭f的是對待吃苦的看法。
“吃虧是福!闭f的是人如何對待吃虧。
這些老話與干部轉變作風有關。我們得在廣大黨員干部身上培養(yǎng)兩種功夫,即本分和本事;號召大家一起樂吃兩樣東西,即吃苦和吃虧。
2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談到領導干部的作風時,先后向全黨提出了要求: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chuàng)業(yè)要實、做人要實;要把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作為一條紅線貫穿教育實踐活動始終,努力做焦裕祿式的好黨員、好干部。
習總書記的講話為教育實踐活動推向深入指明了方向,為各級干部轉變作風樹立了標桿。
在寧海如何學習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呢?這里用兩句話,四個詞表達,也即:本分,本事;吃苦,吃虧。
3
謹守本分。
本分就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本分的同義詞是天職,反義詞是非分、分外。如果不理解本分,從同義詞就可看出其分量;如果理解本分不透,從反義詞就可得到反證。
本分原是指一個人的操養(yǎng),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由于地理特點和文化傳承,寧海人耿直的民風體現(xiàn)的就是本分。在寧海先賢里,方孝孺、葉夢鼎、胡三省、潘天壽、柔石等人,都可稱為本分人。他們堅守自己的信仰,追求自己的真理,敢承擔,敢負責任。最近媒體在宣傳的原縣委副書記沈向權同志、原雙峰衛(wèi)生院院長胡賢林同志、縣公安局刑偵大隊副局級調研員陳躍通同志等先進典型,都是本分人。
寧海人嘉許一個人的品性,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他(她),本分人!睂幒H顺庳熞粋人胡思亂想或不端行為,說得最準確的一句:“非分,夭壽!
黨員干部的本分體現(xiàn)共產(chǎn)黨人的本色和修養(yǎng)。當我們舉起右手,立在鮮紅的黨旗前說的話,你沒有忘記吧?牢記誓詞,保持理想信念不動搖,保持一個共產(chǎn)黨人的正氣,就是本分;在關鍵時刻,你不惜犧牲自己維護黨和人民的利益,就是本分;在日常工作里,你恪盡職守,節(jié)儉辦事,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本分。
不要做非分之人,更不要做非分的干部。一個黨員干部忘記了黨的宗旨和理想,忘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就是非分;一個黨員干部在做違反黨紀國法的事,就是非分。
非分之想多了,本分之事就少了;非分之事多了,本分之想沒了。本分之事多了,群眾會為你在心里樹起豐碑;非分之事多了,你有可能墮入地獄——做非分事是對自己極端不負責:“門背后拉夜屙,勿顧天亮”;更不要對非分之事抱有僥幸心理,否則,“好一世,壞一記”;做了非分之事還不思悔改,只有“爛田翻搗臼——越陷越深!
本分之人要遠離非分之人,“田鄰好,好種稻;鄰舍好,好靠老”;本分之人可能會遭人嫉妒和誣蔑,但“心正勿怕壁斜,猛火勿怕青柴”。
4
增大本事。
本分需要本事體現(xiàn)。沒有本事的本分之人,其作用不是很大。就如刀,沒有刃;就如槍,沒有鋒。
本事的同義詞是本領。“給你千鈿萬鈿,不如薄技在身!闭f的就是學本事的重要性。對于黨員干部來說,黨和人民給你這個身份,給你這個位置,有沒有為人民服務的本事,或者本領,這事尤關重要。
沒有本事的干部,雖有為人民服務宏大理想,可“夜里忖忖千條路,第二日困醒原條路”;沒有本事的人善鉆營,溜須拍馬,是他們的“本事”,印證了寧海人的一句老話:“蝦有蝦路,蟹有蟹路!辈贿^,這些人走的不是正路,是邪路。
我們需要的是真本事——“不是金剛鉆,不攬瓷器活!辈灰俦臼隆鞍霌韥y蕩,半內行亂講”;我們需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石板頂摜烏龜——硬碰硬!备矣趯嵤聦嵶龅母刹浚灰劢穷^朝上,“吊天畫影”無中生有、“花貓貍嘴”,善于把一分成績說成十分的虛功虛做的干部;別把別人本事當成自己的:“望人家麻糍當夜飯——靠不住!
本事不是天生的:“一分銅鈿一分貨,一分氣力一分收成。”怎么學本事?寧海人說得好:“做樣生活,換樣骨頭!蹦惚仨氂命h員干部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遠學:雷鋒、焦裕祿等;近學:這些年宣傳部門給大家樹立的包括沈向權、胡賢林、陳躍通等在內的先進典型。
做一個有本事的黨員干部吧,黨和人民需要你;別讓自己沒本事,到時候免不了被淘汰。
5
勇于吃苦。
有本事的人勇于吃苦。不吃苦哪來真本事,就如寧海人常說的:“不經(jīng)霜冰凍,哪有梅花紅?”
你不會吃苦,要你黨員干部干什么?因為《黨章》明確規(guī)定:“黨在任何時候都要同群眾同甘共苦;黨員必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蹦銜钥嗑陀泻没貓蠛贸煽,因為:“只有坐死小姐,嘸不做死丫頭!
焦裕祿同志在蘭考當縣委書記的時間不長,但他經(jīng)常鉆進農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訪貧問苦,親自為群眾送救濟糧款,他帶領全縣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直到因肝癌倒下,年僅42歲;曾任寧?h委副書記25年、2006年逝世的沈向權同志,至今仍有干部群眾懷念他,是因為他心中裝著群眾。那個時候很多地方不通車,他就憑著一雙腳板走路。他的鞋破了,腳底皮厚了,寧海的糧食和棉花都增產(chǎn)了。
他們苦不苦?苦?墒撬麄兛嗔俗约阂粋人,幸福了千萬家。他們用苦,鑄就了作為一個黨員干部的風范。
學先進,比差距。別為了個人目的去吃苦,“有利生龍活虎,無利癟死稻稈”;不要對有成就的干部心懷不滿,“只見和尚吃饅頭,勿見和尚受戒難。”自己要甘于吃苦,迎頭趕上;“只有人懶,沒有田懶。”你只有勇于吃苦,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績。
吃苦是一種資本,讓你一輩子享用不完。
6
甘于吃虧。
要做到勇于吃苦,沒有甘于吃虧的理念支撐是不行的。
“吃虧”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睿智。甘于吃虧的人,著眼于大局,目光遠大,心胸寬廣,不與人一般計較,坦然面對逆勢和不利因素。不能吃虧的人,著眼于得失多少、是非紛爭,被這種狹隘思維蒙蔽雙眼后,更大的災難勢必到來,最終失去的反而更多。正像兩句俗語說的那樣:“吃得虧中虧,方得福外福!薄柏澘礋o邊月,失落手中珠!
從本質上說,人生一世,功名利祿,不是與生俱來,也不能帶去墳墓,斤斤計較,徒然給自己增加痛苦而已。不如放下名利,看淡得失,讓快樂常駐人生。
吃虧不但是一種胸懷、一種品質、一種風度,更是一種坦然、一種達觀、一種超越。
我們身邊的先進典型他們身上的“吃虧”,明顯帶有一種犧牲和奉獻精神。胡賢林、陳躍通為何享譽縣內外?前者扎根雙峰山區(qū)行醫(yī)四十多年,放棄了好幾次上調縣城的機會,成為山區(qū)人民最貼心的好醫(yī)生、好院長、“全國衛(wèi)生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后者一直默默奉獻在公安刑偵第一線,哪怕已知自己身患癌癥,仍然抱病參加艱苦的刑偵工作,成為“全國優(yōu)秀人民警察”。
虧不虧?在旁人的眼里,他倆明顯吃虧了。可是,他們覺得自己是個黨員干部,就該吃虧:他們甘于吃虧,讓千萬人得益了。
吃虧決不虧,惜福才有福!
7
謹守本分,增大本事,勇于吃苦,甘于吃虧,以此告誡廣大黨員干部。謹記;ッ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