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水玲玲
古詩云:“十年磨一劍。”在縣公安局刑偵大隊,記者卻聽到這樣一句話:老陳這把劍,已整整磨了20多年。作為寧海公安刑事技術的標桿性人物,陳躍通的名號著實響亮,集齊了從市優(yōu)到省優(yōu)再到國優(yōu)的一系列榮譽稱號。優(yōu)秀民警、優(yōu)秀黨員、勞動模范、技術標兵、破案能手……各種榮譽都集中在他的身上,達20多項。
陳躍通不是一把劍,他有血、有肉、有膽、有為,無數(shù)大案要案將他鍛造成“草根神探”。
陳躍通勝似一把劍,破命案,抓逃犯,救人質,利劍出鞘,寒光閃爍,鋒利無比。
如果不是那略顯消瘦的身形,還真的很難讓人把陳躍通和肝移植患者聯(lián)系在一起。但,哪怕在身體被病魔侵蝕、擊垮的情況下,他仍然堅定執(zhí)著地仗劍走天涯,仍然忘我奮斗在破案第一線。術后初愈,這名身患絕癥的英勇戰(zhàn)士又回到崗位繼續(xù)戰(zhàn)斗。因為,寧海人民需要陳躍通這把利劍,一把用熱血、智慧、忠誠鑄就的“平安之劍”。
從警為民,一身正氣公仆情懷
1989年7月,陳躍通從寧波市人民警察學校畢業(yè),成為縣公安局橋頭胡派出所一名普通民警。辦了幾年的案子,他感悟到“現(xiàn)場勘查是破案的第一來源”,勤奮不懈地邊實戰(zhàn)邊學習,不久即在刑事技術方面嶄露頭角。1998年,陳躍通調到刑偵大隊刑事技術中隊。當時這個中隊里只有4位民警,卻肩負全縣重大刑事案件現(xiàn)場勘查之責,大家過的都是連軸轉的日子:白天輾轉奔波于罪案現(xiàn)場之間,晚上埋頭于實驗室檢鑒物證,第二天早上往往還沒來得及與同事交班,就又接到了新的工作任務。
拍照、比對、鑒定,路上、現(xiàn)場、實驗室,在異?菰锓ξ兜“三點一線”上,陳躍通以一腔熱血去鑄就警魂,其堅不可摧、其韌不可折。“在這個寂寞的崗位上,他的確是一個耐得住寂寞的人。”比他晚一年進入刑事技術中隊、現(xiàn)任刑偵大隊副大隊長的陳海炳說,“1999年冬天,我和陳躍通為了確定一個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到資料庫里比對物證。整整一面墻的抽屜,里面全是厚厚一沓資料,得一張張翻出來看。整整一個星期,我們就在狹小的空間里,翻了近萬份資料。”當時,陳躍通誓把凳子坐穿的毅力與決心令陳海炳佩服不已。正是這樣的刻苦努力,令陳躍通快速成長為刑事技術領域的專家。
2010年,一位貴州籍民工在看了陳躍通破案專訪節(jié)目后,來到公安局請求陳躍通為他找回被盜的電動車。陳躍通熱情禮貌的接待以及幾日后找回的失車,深深觸動了這位民工。“陳警官,你是我見到的最負責任、也是最值得敬佩的警察。”民工思忖良久,下定決心道出了一起未破殺人案件的線索,并表示愿意配合警方抓捕嫌犯。在陳躍通的指揮與部署下,潛逃多年的殺人逃犯最終落網(wǎng)。
為取得一份有價值的物證,他曾在案發(fā)現(xiàn)場駐足兩個晝夜;為確定一份證據(jù)的來源,他曾徒步上百公里前去求證;為甄別一名嫌疑人口供的真?zhèn)危褂枚嗫钴囆、以快中慢不同車速在兩地間反復實驗……今年46歲的陳躍通,在刑事技術領域已經(jīng)“鉆”了整整26年了。
這么多年來,陳躍通從未因一己之故向組織提出一次要求,從未插手介入一樁“人情案”,從未收受外界一份“酬謝”,始終一絲不茍地恪守著最初的從警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