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干部有事找我,你們不要攔著”
很多老干部在回憶起沈向權(quán)書記時,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對待上訪群眾的態(tài)度和對群眾問題的重視。
沈書記在寧海工作期間,家就住在離政府大院300來米的桃源橋口,正常步行要不了10分鐘,但是他往往一走就是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以至于開會都經(jīng)常遲到。
他是故意磨洋工嗎?當然不是。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一條路對于他,可不是上下班那么簡單。他一路走來,向他反映問題的群眾一個接一個。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路上耐心地聽他們講。老百姓呢,也知道沈書記的習慣,有要緊的事情找不到他,就在這條路上等。其他縣領導都明白這一點,開會遲到了也不怪他,反而跟他開開玩笑,“沈書記,今天一路上又接待了多少群眾?”
除了在路上、下鄉(xiāng)時傾聽群眾的反映和呼聲,在家吃飯也成為他接待來訪者的重要時間,有時是一邊吃,一邊問,一邊記。女兒沈曉紅說:“在我們的記憶中,爸爸沒有吃過一頓安穩(wěn)飯。”她記得,那時候家里吃飯,幾乎沒有一頓飯是沒有旁人的,有時候甚至是圍著一大幫人。飯經(jīng)常吃著吃著就冷了,妻子難免要抱怨,怕影響了他身體,但他不在乎,只憨厚地笑笑。
沈書記曾專門吩咐身邊的工作人員:“基層干部群眾有事找我,你們不要攔著。”所以,干部群眾有冤屈就向他傾訴,有問題就直接找他反映,他也總是來者不拒。
1958年,七市的農(nóng)民將自留地里種的有多的生姜拿到市場上賣,鄉(xiāng)里的文書也給敲了章,但是被縣打擊投資倒把辦公室知道了,認定為違法,并要嚴肅追查。沈向權(quán)了解了情況,他覺得自留地上種的東西應該允許賣,于是將這件事情提交到縣委常委會討論,最終常委會作出決定,允許自留地上產(chǎn)出的東西進行買賣。這樣一來,不僅文書等人免遭處分,更重要的是還解決了不少農(nóng)民的出路問題,縣里市場上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交易一下就活躍了起來。
1962年的一天,越溪鄉(xiāng)大林公社南莊村一村民寫信向沈書記反映,他為集體養(yǎng)了一頭母牛,母牛生了兩頭小牛,希望能獎勵他一頭,隊里不肯,最后發(fā)生爭執(zhí),大隊要對他進行處理。沈書記看了信,作出批示,認為可以進行分成獎勵,以提高群眾的積極性。事后,沈書記問起事情的落實情況,才知道因為大隊干部有抵觸,該村民逃離了南莊村。這個事情觸動了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常委會上把這個情況提出來討論,后來縣里專門出臺了增值分成獎勵政策,在全縣推廣。政策落實后,該村民高高興興回家,老百姓養(yǎng)牛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沒幾年,全縣新增耕牛6000多頭。
當年在縣委辦公室工作的儲功彭記得這樣一件往事:有一天他在辦公室值班,力洋的一個青年來反映情況,說是家里受到村干部刁難,自己要結(jié)婚,村里屋基地不給批,鄉(xiāng)鎮(zhèn)也不給辦,說著說著就哭起來?蘼曮@動了沈書記,他了解情況后勃然大怒:“哪有共產(chǎn)黨的干部欺侮老百姓的?”說完,即刻要求辦公室下去核實情況。
就是這樣,二十多年里,只要是群眾反映的問題,沈書記樣樣都要管,因此大家還親切地送他一個外號——“樣樣管書記”。
“沈書記心里只有群眾,一心想的是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一位老干部這樣說。
有一年,縣委領導配車,沈向權(quán)書記卻主動挑了一輛自行車,把小車讓給了別人。對此有人不解,他說:“騎在自行車上能看見群眾,坐在小車里,玻璃窗把群眾隔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