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武獅是老一輩傳下來的,我30多年前還練過呢!”在干坑村文化禮堂舉辦的“元宵晚會”上,陳苗生看著重新登上舞臺的干坑武獅感慨萬千,“這次借著文化禮堂的建設,我們的武獅隊伍又拉起來了,現(xiàn)在正在逐步把失傳的部分恢復過來,并一代代傳下去!
獅子伏地、獅子望月、打四門……一個個動作靈活、有力,舞得惟妙惟肖,每當夜幕降臨,陳苗生就會和同為武獅隊的村民一起來到文化禮堂的三樓進行“集訓”。武獅、打拳、練棍都是該村承襲先祖的習俗,主要是為了增強體質,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強身健體的活動卻逐漸被遺忘,乃至面臨失傳的窘境。“在30多年前,武獅、打拳在村里可是十分流行,當時的小孩子基本都會練習打拳!痹摯妩h支部書記陳清法告訴記者,“現(xiàn)在我們打算讓這些民俗再流行起來!
不僅僅是武獅等傳統(tǒng)習俗在干坑“老樹開花”,腰鼓舞、扇舞等廣受婦女歡迎的舞蹈也在文化禮堂里跳了起來。有了文化禮堂這個文化根據(jù)地,村里的文化味越來越濃。村子的武獅、打拳、練棍等隊伍已達30多人,舞蹈隊也有近30人參與,現(xiàn)在村民們每天都會自發(fā)組織起來到文化禮堂里練習!耙粯鞘俏璧戈牭摹乇P’,三樓是武獅隊的,不管什么活動大家參與的熱情都很高!标惽宸▽τ浾哒f,除了把武獅等當?shù)氐牧曀讉鞒邢氯ネ,還打算把舞龍也“種”到文化禮堂里。
“每年回到干坑,都能感受到這里的變化,特別是文化禮堂,讓大家有了自娛自樂的舞臺!标悓氈谐D晖獬龃蚬,這次回到家鄉(xiāng)看到村里的文化隊伍越來越壯大,于是自告奮勇參與到了打拳的隊伍。文化活動越來越豐富,村民參與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當然,現(xiàn)在村民除了加入文化活動外,還可以到文化禮堂里“補補課”。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新陣地,該村的文化禮堂集“兩堂六廊一館”于一體,大家可以從不同場所了解該村的方方面面!皟商谩奔次幕Y堂、文化講堂,“六廊”既包括聊天長廊又集中展示了該村的村史村情、鄉(xiāng)風民俗、崇德勵志、發(fā)展成就、文化藝術等方面,而占地150平方米的“西南農(nóng)會陳列館”則是為了紀念1949年在該村召開的“西南區(qū)農(nóng)民代表會議”,讓村民時刻記住解放寧海的那段歷史。
一段段舞曲、一幕幕電影、一堂堂講課……對于村民來說,文化禮堂就是他們傳承民俗的平臺、銘記歷史的窗口和豐富生活的“精神家園”。
(記者周韻健通訊員何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