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在上金國際商業(yè)文化旅游區(qū)工程現場看到,該項目已經完成了地表土石方回填和三通一平,主景區(qū)內的黃金山挖掘工程已經進行了一半,淘寶街地上一樓基礎已經做好,商幫文化堂地下工程也已經完成。建成后的上金國際商業(yè)文化旅游區(qū),將成為華東地區(qū)乃至全國最具特色的景區(qū)新秀,也將成為我縣旅游業(yè)的拳頭產品、標志性項目和對外交流的靚麗名片,為推動寧海旅游產業(yè)加快發(fā)展,提升岔路鎮(zhèn)旅游經濟發(fā)展水平,提高當地群眾的生活質量發(fā)揮積極作用。
為了推進上金國際項目盡早建成,岔路鎮(zhèn)于2011年5月5日成立了由鎮(zhèn)黨委書記負總責,鎮(zhèn)人大原主席周衛(wèi)平、鎮(zhèn)人大原副主席江兆選為正副組長的項目政策處理協調小組,負責該項目的政策處理工作。周衛(wèi)平和江兆選在岔路任職多年,具有極其豐富的基層群眾工作經驗。政策處理工作是基層最難做的工作之一,很多基層工作人員避之唯恐不及,而上金國際項目規(guī)劃占地面積近5000畝,涉及9個行政村、12個自然村,情況更是復雜。周衛(wèi)平、江兆選和協調小組的工作人員卻沒有退縮,在接到上級指派后,馬上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去。不管是烈日高溫天,還是數九寒冬天,或者是臺風呼嘯的天氣,都能看到協調小組工作人員為了做好政策處理工作而忙碌的身影。
談到政策處理工作,周衛(wèi)平笑著對記者說:“政策處理工作不好做,我們既要獲得群眾的理解與支持,最大限度確保群眾的利益不受損失,又要確保項目順利推進,減少投資商的開發(fā)成本,這時的我們,就像夾心餅干一樣。這就需要我們有更好的耐心,更細致地去做好工作。”開始的時候,岔路鎮(zhèn)特別是上金、兆岸等項目所在地各村的黨員、干部對這么大的項目能落戶岔路,都感到很不可思議,對推進項目落地存有很大的抵觸情緒,針對他們對項目重要性認識不足的問題,協調小組多次組織各村的村民代表、老黨員、老干部開會,邀請項目投資方寧波世紀繁榮旅游開發(fā)有限公司負責人向與會代表詳解項目設計方案與商業(yè)前景,向群眾宣傳該項目開發(fā)的目的意義及給當地帶來的好處。同時,還通過邀請村民代表及老年協會成員、村干部前往華西村、無錫靈山大佛等地考察,使他們了解項目投資對于農村經濟發(fā)展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最終,協調小組的努力得到了回報,大多數群眾明確表示支持項目開發(fā)。
“我在一塊山地上種植了山萸肉,但在進行地面附著物清點時,卻被工作人員誤認為是櫻桃樹,非要按櫻桃樹給我賠償,櫻桃樹與山萸肉的經濟價值差距很大,我多次向工作人員進行反映,卻得不到回應。后來,還是協調小組的同志得知后,多次上山進行核實,最終確認這就是山萸肉,他們據此與負責清點的工作人員進行了多次溝通,最終使我得到了應得的補償,真是太感謝他們了。”在談到項目政策處理協調小組的工作時,上金村的婁某激動地對記者說。原來婁某在項目劃定的主景區(qū)內一塊山地上種植了經濟價值較高的藥材山萸肉,工作人員在進行清點、評估時將山萸肉誤作為是櫻桃樹,引起了婁某的不滿意。協調小組多次爬山來到婁某的山地,進行實地查看,并根據評估時拍下來的照片,從網絡上對該植物進行比對,發(fā)現這些植物確實是一種名為山萸肉的藥材,其經濟價值比較高,立即與評估單位進行了溝通,確保了婁某的利益。
“在近兩年的工作中,最難的就是墳墓遷移工作了。在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墳墓一旦安置就不會遷移,代表的是入土為安,庇佑子孫的含義,這種傳統(tǒng)思想已凝固在群眾的腦子里。因此牽涉到主景區(qū)的墳墓遷移的難度非常大。”江兆選說。上金村主景區(qū)內需遷移的墳墓有455座,其中牽涉到外村、外鄉(xiāng)鎮(zhèn)的有65座墳墓。由于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墳墓遷移工作受到了極大的阻力。協調小組沒有畏縮不前,主動上門,挨家挨戶做起了工作,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最多的一戶協調小組工作人員上門做了12次思想工作,還有一戶住在寧海城區(qū),協調小組工作人員上門8次。在他們的努力下,到2013年5月份,主景區(qū)內墳墓遷移工作順利完成。岔路鎮(zhèn)鎮(zhèn)長王巍對協調小組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協調小組在制定政策、落實措施上做得非常到位,尤其在墳墓遷移工作中責任落實到人,分村、分戶逐一工作,每周一開會對工作進行盤點、檢查,確保了墳墓遷移工作的順利推進,為項目的順利推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寧波世紀繁榮旅游開發(fā)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水財也對協調小組工作人員那種敬業(yè)精神欽佩不已,他告訴記者:“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里,就能將主景區(qū)內的455座墳墓順利遷走,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們真的付出了很多。”2012年的“?”臺風和2013年的“菲特”臺風襲來的時候,協調小組工作人員日夜堅守在項目所在地指導防臺抗臺工作的身影,也給黃水財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讓他對項目順利推進,按時完工充滿了信心。(記者婁偉杰通訊員何雅莉實習生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