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娥正在幫大伯擦身。
人不到一米,全身瘦得只剩一把骨頭,手指像雞爪,只有頭與平常人差不多大小。乍一眼看到楊長生,一般人肯定會嚇一跳?蓪τ跅盥敹饋碚f,這是她每天都要面對的大伯,每天都要照顧吃喝拉撒的人。
楊聰娥是黃壇鎮(zhèn)弘楊村里的一個普通農(nóng)家婦女,今年60歲。去年8月,年邁的婆婆去世后,她就接過擔(dān)子——悉心照顧丈夫癱瘓在床的哥哥楊長生。
1957年,7歲的楊長生與同齡的孩子一樣活潑可愛,因聰明機靈早早就上學(xué)了。結(jié)果有一次在放學(xué)回家的路上,他不慎摔倒,脊椎受傷,造成癱瘓。由于當(dāng)時醫(yī)療條件差,父母雖竭力送治就醫(yī),但收效甚微。楊長生從12歲開始就動彈不得,長期躺在床上。這一躺,就是51個年頭。這些年來,楊長生在他媽媽的照顧下生活無憂。
去年8月,老母親辭世,楊長生怎么辦?“你不如把大伯送到敬老院去,這樣就省心了,干嘛苦自己。”面對村里人出的主意,楊聰娥卻有不同的想法,“大哥生病那么多年本來就很可憐,現(xiàn)在婆婆去了,我應(yīng)該承擔(dān)起照顧的責(zé)任。我身體好,照顧大哥肯定沒問題的。”楊聰娥沒有按照農(nóng)村的習(xí)俗,管楊長生叫大伯,而是親切地稱呼他為“大哥”。
楊聰娥笑著對記者說,“你別看我是一個農(nóng)村婦女,道理我都懂的。”楊聰娥說,把大哥送到敬老院去住,她是輕松了,但這會增加政府的負擔(dān)。于是,她主動承擔(dān)起照顧楊長生的重任。一年過去了,她任勞任怨服侍床前,被鄰里傳為佳話。
自從開始照顧大伯,楊聰娥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將洗臉水送到大伯房里。端茶送飯、更換衣物乃至為其洗澡,都是她的分內(nèi)事。楊長生長年臥床,大小便失禁,每天起碼要更換墊盆三四次,有時還不免尿在衣褲上。楊聰娥從不抱怨,不厭其煩地給他換洗衣褲。楊聰娥說,能成為一家人是上輩子修來的緣分,一定要好好珍惜。
在這個簡陋的家中,記者看到一把特殊的竹椅。竹椅大而高,靠背特別長。“這把椅子是我老公特意做的,好讓大哥不要終日躺著,偶爾也能坐一坐。”楊聰娥說,本來大伯的房間里有一臺電視機,家里人也經(jīng)常陪他看電視。不過他近段時間視力不好,看電視很模糊,所以最近又買了一只收音機讓他聽聽。
平日里,楊聰娥有什么不舒服時總是忍著,不肯去醫(yī)院檢查?梢坏┐蟛惺裁床皇娣,她就會趕緊把村醫(yī)請上門。大伯喜歡吃什么,她就經(jīng)常給他做。“大哥最喜歡吃橘子,現(xiàn)在橘子開始上市了,能一直吃到明年二三月份。”楊聰娥笑著說,寧愿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大伯過得舒服些,不能虧了他。
在楊聰娥的影響和帶動下,她的孩子們平時上街或是出遠門回來,也總會給大伯父帶一些營養(yǎng)品或水果。每當(dāng)看到這樣的情景,楊聰娥的心里像喝了蜜一樣甜,“你對長輩好,孩子們也會學(xué)樣。我想我老了,孩子們也會對我好的。” (記者水玲玲通訊員章亞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