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風習習,樹影斑駁,在西店鎮(zhèn)嶺口村,10多人圍坐在閬風閣里乘涼。日頭毒辣,他們手里搖著蒲扇,興致盎然地喝茶聊天,別有一番瀟灑滋味。“這次神十帶了人參種子上天,回來后進行培育,打算推動我國新的中醫(yī)藥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記者上前,聽到舒惠德在說新聞。每天上午七八點,是村里這幫老人的聊天時間。
記者與75歲的舒惠德是老相識了。2009年,記者來嶺口采訪新農(nóng)村建設時,就同他打過交道。當時為了給村道拓寬讓路,他主動將自家髟頭墻讓出1米。“這點小事不要再說了。連撿垃圾的德忠老大都捐了5000元,我家能出點力還不是應該的。”說起當年村民們自發(fā)捐款建設村莊,在短短數(shù)月時間里總額達55萬余元的話題,舒惠德說他家也捐了6000元,“這幾年建設得還要好了。”
舒惠德建議記者到村里轉(zhuǎn)轉(zhuǎn),看看這些年的新變化。“2009年以來,嶺口陸續(xù)投資建成4個健身公園和1個休閑公園;花了10萬余元把閑置的大曬場建成了健身活動場所,還配置體育器材;又花了5萬余元在牌門舒建成了一個標準籃球場和健身路徑;這邊還有專門的舞蹈室……”一路走,一路說,他熱情地介紹著嶺口新景,讓記者的采訪更添一日游趣味。“在村里走走蕩蕩,也是一種享受啊。寧波人都常來我們這里拍婚紗照的。”末了,他豎起大拇指禁不住自夸。
看這古橋、古樹、古亭,“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渾然天成。環(huán)境挺好,就怕住得久了,難免有些無聊。正說著這話,83歲的舒炳根背著鋤頭快步走來了。“村里的公園在動工了。”剛在地里忙完活,他連鋤頭都沒放就來了。這個新話題立馬引發(fā)眾人七嘴八舌的討論。
“聽說村里的公園開工了,事情辦得順利嗎?”這會兒,書記舒慶華剛從村辦公室走出來,立馬被這幾位老人家的問話給叫住了。“20畝征地也就用了兩天時間,幾個戶主叫在一起,晚上開個會就講好了。”舒慶華就勢坐下,給老人們細細解說這事。“想想挺難為情的,活都在干了,錢拖了一陣子才付給大家。”舒慶華誠心地向村民道歉。地被征了,活都干了,錢還沒到手,這樣的“虧”也肯吃?“不礙事,大家都曉得你是在為村里辦事情。村里的事情就是我們大家自己的事情嘛。”老人們紛紛擺手,講著講著就笑起來了,“我們倒沒幫什么忙,還是志賢大方。”
見記者一頭霧水的樣子,聯(lián)村干部伍哲偉作起了解釋。村里籌建舒岳祥文化公園需要征地,要用到舒志賢四五十平方米的田地,得把方整的田地硬生生割掉一個角。“沒想到他答應得很爽氣,連個補償價都沒問,只說辦大事要有大家支持,價格隨便村里定。”伍哲偉原本擔心他不同意而上門去做工作,沒想到舒志賢早同“聊友”說通了。從家長里短,到村莊建設,嶺口人聊“八卦”愣是聊出了一團和氣。當聯(lián)村干部1年多,伍哲偉漸漸有種“無用武之地”的感覺,“這村六十年矛盾不出村了。”
(記者水玲玲通訊員徐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