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大倒苦水,說這個月喝了8堂喜酒,按寧海的行情,低于1000塊的禮金根本拿不出手,往少了說至少也得800元打底,夫妻倆這個月只能喝西北風了。“同病相憐”的大有人在,“我10月1日一天要趕4場,老爸老媽老公全家總動員趕場子,自己分身乏術,人情不能不到”,“我一個月工資才2000多元,這個月人情要打5000元,收支完全倒掛,不回家啃老才怪”……
寧海雖是小縣城,但“人情味”絕對濃郁。除了婚喪嫁娶,喬遷之喜、生辰祝壽、孩子滿月、升學留學等等,都講究送個紅包表表心意,情意重不重,就看紅包薄與厚。在西店等鄉(xiāng)鎮(zhèn)還有送節(jié)的習俗,每個重要節(jié)氣日,女婿都得攜禮上丈母娘家孝敬孝敬,做得不到位,就會落人口舌。還美其名曰:花錢事小,面子事大?雌饋硪慌上矚庋笱,誰又知道這背后藏著多少辛酸淚!耙患矣邢舶偌页,紅包強壓市民頭。來往人情風日盛,可嘆錢財送酒樓。”這首詩就是當前“人情風”泛濫的真實寫照。
禮尚往來是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一家有喜,眾人隨禮”表達著彼此間美好的祝福。然而時下,這種祝福卻變了味。一方面,水漲船高的禮金讓人們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另一方面,在大操大辦的陋俗和“面子”第一的裹挾下,很多人身不由己地互相攀比、跟風比闊……“人情禮”層層加碼,“人情債”惡性循環(huán)。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婚禮、喜事已經背離了人們表達祝福的初衷,動輒數(shù)千、過萬的禮金,更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隱性行(受)賄”!叭饲椤钡奈兜涝絹碓降,交易的味道越來越濃。人人都厭惡這種風氣,可人人都像上了發(fā)條,“你辦我也辦,不辦就吃虧”,在這種心理驅使下,一旦發(fā)生人情往來、進入人情消費的圈子,這條人情消費鏈不但不會輕易斷掉,而且會越拉越緊。
何苦呢?大家掙點錢都不容易,你進我出,來來往往,看似走的是人情,其實早已扭曲,人情往來到最后成了金錢交易,給少了,沒面子,傷感情;送多了,面子倒是賺足了,生活拮據(jù)了。說白了,人情濃淡真的與禮金厚薄無關,看那一個個落馬官員,風光時,前呼后擁,賓客盈門,婚喪嫁娶,逢年過節(jié),禮品堆成山,禮金收得手發(fā)軟;待到東窗事發(fā),丟官失權,立馬門可羅雀。前后反差如此之大,就是因為這些所謂的人情摻雜了太多雜質,往來的已非人情,而是利益。
借錢送禮,賣牛湊禮,時下,人情費支出已經成為老百姓的又一負擔。反倒是經濟更為發(fā)達的西方社會卻幾乎沒有參加婚禮時送紅包的習俗,為了表達祝福,人們往往會精心挑選一份禮物,像錢包、圍巾、香水、鑰匙扣什么的,這些禮物都不會很貴,但卻很精致、特別,也非常有紀念意義。禮輕情義重,這些禮物飽含著贈送者的深情,顯然比赤裸裸的禮金更富人情味。在中國,人情消費的社會現(xiàn)狀不可能一下子改變,這需要我們在尊重傳統(tǒng)習俗的同時,回歸理性,不再為陳規(guī)陋俗所綁架。首先是我們自己要放下面子,不再盲目跟風,而用一些更有心意的方式傳遞感情,讓人情回歸純潔,讓生活充滿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