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我方電訊器材、人才奇缺,因戰(zhàn)局逆轉過速,以致當時傳播更為困難。岳陽失守時隔兩日,敵軍向岳陽以南離長沙還有250公里的新墻河進犯時,譯電員竟將前方電訊漏一“墻”字,致將“新墻河”變成離長沙僅有12華里的“新河”。此信息當時被自衛(wèi)隊首先得知,這班烏合之眾,不管上級有無命令,也沒有聽到警報,即放起火來。這時防守長沙的兵力極為薄弱,不論官兵都存有早日脫離不安全地帶的矛盾心理,我們在城內的官兵們,驀然看到四面火起,人心彷徨不已,不知所措。徐團長立即趕往警備司令部請示,誰知到司令部見滿地紙屑、雜物零亂,長官已不知去向,僅有兩三士兵在捆行李也準備逃走,當然也問不出所以然來。徐團長返回原地如同熱鍋上的螞蟻,進退兩難,長嘆一聲“走吧”,于是各處士兵也點上了火,大火一轟而起。
時已黃昏,不到1小時長沙市即全部陷入火海之中。12日半夜,我與營部的官兵們(我時任一營營副)退至五里牌時,只見張治中身披黑披風,態(tài)度木然,雙眼直盯住長沙城中的沖天烈火,身旁站著背木殼槍衛(wèi)士5人,我們向他敬禮也視若未見。我們隨著人群往湘潭公路撤退,但人潮洶涌,寸步難行。大小汽車皆被推倒在兩旁田中,失散人群小孩哭著喊爹娘,爹娘聲嘶力竭呼喊兒女……那種絕望悲慘情景,讓人不寒而栗。
長沙大火延續(xù)兩夜一日,始自行熄滅,全城盡成焦土,一眼只見斷垣殘壁,4000余傷患官兵被燒死;市民有的死在市區(qū)中,有的淹死在湘江里;還有地方上的莠民流氓趁火打劫,以為可發(fā)洋財,當欲逃離現場時,已經來不及了;貧困老弱無法走動的,皆無一幸存,真是冤哉!事后,敵機曾將大火后所攝照片投擲于劫后長沙,上印“請看是誰殺人放火”,其心戰(zhàn)之狠惡,可以概見。幸國人洞燭其奸,雖對當事人恨之入骨,但并未因敵人之心戰(zhàn)而動搖抗戰(zhàn)意志……
華宣恩得出這樣的結論是有事實依據的:嗣后的三次長沙會戰(zhàn),湖南民眾照樣同仇敵愾,誓死拒寇。第一、第二次長沙會戰(zhàn),華宣恩的部隊因路被破壞,又沒有車,沒趕上參加戰(zhàn)斗。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時,華宣恩所部白天休息(防敵機轟炸),夜間行軍,一夜急趕100多里,終于趕到投入戰(zhàn)斗。他實事求是地說:日本人是進攻方,有備而來;我們是防守方,比較被動。再者,日本兵的單兵作戰(zhàn)能力也比中國兵強……我們能最后取得勝利,往往是靠“血肉長城”,付出巨大犧牲,也就是“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